不是第一次,艺术市场从经济低迷中获利
当经济领域的每个行业都在金融危机下严重萎靡时,为什么看上去艺术市场却依旧坚挺?
著名经纪人David Nahmad的回答是:“原因很简单。投资者对股票等传统市场已经失去了信心。钱放在银行里利息很低,而且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现在是视金钱如粪土的时候了。
最近我还知道一个小故事。苏富比当代艺术部门主管Cheyenne Westphal给一位洛杉矶的藏家去电:“你知道吗?你那张罗斯科现在可以卖5000万美元。”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最后藏家说:“这……真是个好消息。可是我将这5000万美元放在银行有什么用呢?”
Nahmad补充说:“精明的藏家和投资者自然更倾向于大师作品。它们的艺术价值无可争议,永远在稳步增长,非常安全。如果你拥有一张毕加索,即使世界坍塌成废墟,它仍然是价值连城的名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青睐保值稳定的艺术品,历史上频频发生这一幕。”
但是注意,这里谈的关键词是“大师作品”。并不是艺术市场中的所有领域都能如此好运,譬如一些泡沫化严重的当代艺术,但即使如此,只要是一个领域中的“蓝筹股”(名家名作)出现,藏家们仍然会倾其腰包。
当然价高的不一定都是精品,你可以花费数百万至上千万美元买一张雷诺阿或莫奈,却是他们的二流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人已经经历过这样一次惨痛的教训。他们没有做足功课。
买家们都渴望拥有具代表性的一流作品,而不是那些平庸的。于是艺术市场的症结在于如何找到这些一流作品——它们如此稀缺。金融危机以来,卖家对将作品抛向低迷的市场犹豫不绝,“但现在气氛已经扭转过来了,卖家们重拾了信心,”苏富比总裁Henry Wyndham表示。
许多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经纪人都同意Henry的说法:“激烈的竞标、屡创高价,都诱惑着卖家出手。”而买家那头呢?“总有钱等在那里,等着大师作品的出现。”
仅仅回顾过去一百年,股市的下挫和艺术市场的繁荣并存的现象屡见不鲜。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英国大罢工、华尔街经济崩溃,而艺术品价格迎来了其二十世纪的第一次飞跃。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八十年代末。
当然2005-2008年间艺术市场飞跃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关,期间现代及当代艺术的价格翻了四番。虽然2008年下挫了一些,但现在又重新爬升了。大师作品价格在过去的五年涨了三倍,股票市场对此是望尘莫及的。
购买艺术品的缺点在于,它必须被妥善保管,要上保险,流通性差。
购买艺术品的优点在于,它可携带,享受减税(尤其在美国),市场机制不规范(有空可钻),最后,它至少能给花钱的人一定的心灵愉悦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