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书画收藏4大误区

随着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来临,动辄千万上亿的中国书画,除了投资获利的加大,还伴随着投资风险的上升。买画最怕买到假的。真的获利百倍,假的一文不值。在目前的收藏、投资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石渠误区、回流误区、著录误区和名藏家误区。

 

所谓石渠误区——就是指曾被清代乾隆、嘉庆皇帝收录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的作品。有人认为凡经皇帝收藏过的就是真迹,就是“官方”记录,于是竞相追捧,不惜一掷千金,甚至形成了“石渠现象”。

 

在对《砥柱铭》的质疑声中,就有“怎么没经过皇帝的收藏”这样的疑问。其实在今天看来,即便乾隆收藏的历代书画中,其伪作亦不在少数,更不要说专仿内府藏品的“后门造”等伪品了。著名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众所周知的例证之一,伪作被乾隆定为真迹,而真迹则被视为伪作,打入冷宫。到今天还两地相隔,一部分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所谓回流误区——是指近年来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火爆引起的海外回流潮。一方面是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方面国人又有爱国热忱。于是除了“真回流”的艺术品之外,又有将新仿品进行出国包装的“假回流”。其中除极少数流失海外的真迹国宝之外(如《砥柱铭》就是其中之一),多数则是旧画商们“出口”赚外汇后又回流“转内销”的赝品。看看美欧各大博物馆中,这类货色就为数不少。再就是日本、朝鲜等与中国文化同源的国度的本土古代艺术家作品,被误作中国古代艺术品引进国内,这种现象也时常可见。

 

所谓著录误区——是指人们普遍存在相信出版物的心态,不加研究辨析就将其中所著录者视为真迹投资收藏。如今,国内书籍的出版已十分便利,海外更是如此。一部画集真伪相杂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前文所说的某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张大千伪作册画集,今年春拍就有几幅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上拍出售。古代也有类似先例,如明代张泰阶就炮制过一本所谓《宝绘录》,里面著录的全是伪作,甚至个别伪作到今天还时常见到。

 

而所谓名藏家误区——是指经过古代或近现代著名收藏家收藏过的艺术品,被人们盲从的现象。就在今年春拍上,有几幅被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收藏过的八大山人的作品,虽然被印制为拍卖图录的封面且价格不菲,但经过专家鉴定却都是赝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