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日益融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以“科学与艺术走向融合”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的专家共180多人,结合各自研究的领域和工作实践,对科学与艺术、新媒体、科学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科普模式等领域展开了探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交融让生活更美好


  在“科学与艺术之夜”晚会上,中加艺术家同台演出了光影影像节目,北京舞蹈学院表演了新媒体舞蹈。晚会在传统的舞蹈、电影片断中,加入了网络多媒体交互艺术、数字影像、数字动画、多媒体舞蹈、电子音乐以及数字虚拟现实艺术等多种媒体艺术元素,在向观众解读科学与艺术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杏林说书人于鸿的一段“科普评书”,通过评书普及中医药科学,把两种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如果说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舞台艺术更加绚丽,那么,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汉斯·德林格尔展示的一大堆十六宫格,却让人着实看不明白。


  十六宫格又叫幻方,数字1至16各就各位,并使每一横列、纵列和斜列数字之和相同。德林格尔用图案替代了数字,十六宫格就变成了充斥线条或颜色的正方形。格内图案有很多版本,比如粗线组合、细线组合、深浅色块等。


  16块统一风格的图片通过某种算法对应原有的16个数字,最后形成的十六宫格图案,没有整齐划一,却似乎又有某种秩序,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我们向两个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德林格尔说,“一张是随机排布产生的,一张是用四阶幻方的不同构造方式生成的。”学生被要求选出较美的一张,投票结果表明,幻方结构的图案更受青睐。


  德林格尔认为,艺术家熟识的简单线条和简单形体,可以展开为丰富的艺术表现。通过计算机的加工,幻方蕴含的秩序变得可以感知。正如现场有观众所言:“没有人能看懂这些作品,它们不是对自然世界的简单模仿,更像凭空创造出来的,但是,的确很美。”


  用科技展示生命之美


  另一位数字艺术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河口洋一郎利用机器生成了美术作品。


  把生命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是河口多年来坚持的艺术理念。从贝壳到自我成长的花卉,再到自然外观的未来城市,与大自然同呼同吸的气质一直贯穿在河口的创作中。


  河口的技法是让美术作品在计算机中“进化”出来。尽管在计算机内进行模拟进化是人工智能范畴内为人熟知的领域,但作为计算机图形制作专家,河口致力于把进化的结果表现为形体。从1975年,河口开始对“自然界自我繁殖的螺旋结构的波动”感兴趣,他利用计算机上写好的程序,让图形依据演化原理自行成长。“在创作开始时,并不知道进化的结果是什么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评论说:“这样的理念让我觉得很有趣,类似的作品很少听说。”


  河口教授的大多数作品都难以准确描述:反向分别卷曲的双头分形触角、多重缠绕直上云霄的塔、沿着三个脊梁长角的镂空海螺、肢节组成的植物、肺管状的发散藤蔓。它们很吸引人,有质感,像某种生命体。河口教授甚至戏言:“外星人也会理解这种作品的意义”。


  在日本甚至在世界的CG(电脑图像)界,河口是响当当的名字。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提出了“成长模型”理论。他的“生物建筑”差点成为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可惜因为经费原因,这个设计最后没能实现。”河口洋一郎对此表示相当遗憾。


  上世纪80年代,河口的创作从平面扩展到动画。当时的电脑艺术还都是直线,河口的作品“成长模型之目标球”第一次尝试曲面。当时,很多美国大片已经使用动画制作特效,但这些特效都由既定的程序编写,拥有固定的结果,因而“目标球”一问世,这种可以自发生长的生命体就带给好莱坞很大触动。


  在东京写真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中,河口“Gemotion”系列作品登场,集遗传基因、成长和情感三位一体。在这一概念下,动画可以与人进行互动,根据人在屏幕前做出不同动作,作品的色彩线条会自动做出变化。这一设计的出发点是宇宙航行。“我想宇宙舱内会很寂寞,所以设计了这个可以互动的作品。”之后,系列又新增了“花鸟风月”舞台——这一作品将CG动画与日本舞蹈结合,随着舞者的动作,屏幕产生动态变化。在西方色彩几乎一统天下的CG界,这件展现东方神韵的作品一出现就十分夺人眼球。


  河口的概念与设计一步步从平面到动画,再演变成实物。多面体系列的作品之一已经装入机械设备,成为可以活动的装置。这个装置刚结束在上海长宁区美术馆的展出,而在2012年的韩国海洋博览会上,河口作品中为数不少的以海洋生物为灵感的作品也将参展。另外,很多生物机器人、生物建筑的设计也已经完成,只是实物的诞生还需要假以时日。在河口眼里,这些不同介质、不同形式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在物理计算条件下获得的,用来表现科学的美。”


  除了如上数字艺术家的作品外,北京大学的“生命科学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的“装置艺术”、 北京印刷学院的“多媒体艺术”、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艺术”、北京舞蹈学院的“数字舞蹈”等皆进行了深入交流。另外,历时两天的研讨会还探讨了科学的宽广内涵、科技对艺术的改造等议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