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居设计:走出成长的彷徨

  2010年4月末呈献的米兰家具设计展还余温未退,合乎今年经济口味的简约理念成为家具界设计的新风向标。这享誉全球的家具设计展一路流光溢彩的走来,不断地带给人们新潮的设计,亦引领着注重品位的生活方式。那些最具才华的设计师们集艺术创作和实用合理于一体,打造出形意俱佳的杰作。颇让人遗憾的是,这些缔造者中却鲜有中国设计师的身影出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米兰家具设计展


  面对现状的思考


  反观国内,各地如火如荼的家具展并未带给人们期待中的设计盛宴,“设计缺创新、品牌无特色”正是目前家具行业的一道软肋。据中国家具协会统计,早在2005年中国家具的出口总额就已达137.67亿美元,为全世界家具出口量第一的国家。国内家具界却因手段多样的抄袭行为而多次遭到国际业内设计师的诟病。面对这个尴尬境地,要怎么定位中国家具设计的地位?在以设计为主导的家具产业,仿制与贴牌的生产方式最终将扼杀掉设计活力,没有原创的家具品牌跳脱不出发展枯竭的命运。无论是庞大的数量还是惊人的速度,都不能作为家具生产所能称道的衡量水准。身处“创作”与“品质”并重的设计业界,只有回归潜心追寻设计精髓中,中国家具行业才能充分领略到“以质取胜”的尊贵。


  走出成长的误区


  自现代主义出现以来,设计界中对艺术内涵与个人标志的追寻从未停歇。在国际家具潮流的不断更迭中,人们沉醉于创意独特的设计精品,同时也成就了各个时代的家具设计大师。对设计师而言,创意即是logo。这场无处不在的较量中,因为教育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差别,国内设计师的设计在内容和深度上均显青涩。乐观一点来说,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眼下,我们尚可以用宽容的心态将“模仿”看作是酝酿创作阶段的临摹练习。但这个稚嫩时期不应停留得太久,中国的家具设计师当从设计理念、个性追求以及产品创新上多加研习,快步走出“抄”之路,成长为国际设计界的有生力量。


  寻回中国式自信


  无论如何,世人不应忘记,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国度中,拥有着贵为传统家具奇葩的明式家具。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汉斯·魏格纳(Hans Wegner)等家具设计大师来探寻其中的奥妙,并融入自己的设计中。看到那些浮现中国明式家具影子的大师作品,我们总会于心中怅然感叹。经历一番东与西、古与今的对比思索,我们需要的是虔诚地回望民族传统积淀而来的设计精华,这正是一片创作的绝好土壤。或许在涤荡过内心的浮躁后,设计界可以寻回中国式的自信,将民族底蕴和个人魅力融为一体,实现家具设计的超越。


  迈向国际化舞台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要好,机会也要妙。令人艳羡的国际平台历来都是成就佳作享誉四方的绝好推手。时下,作为全球家具和室内装饰引导者的罗奇堡正将举办一场名为“東·西——自然的交融”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令中国设计师以及他们的“中国智慧”走向国际展示的舞台。大赛通过国内、国际评委的层层甄选,让最优秀的作品以实物在罗奇堡2010年春季订货会上展现,以此将这些优秀作品及设计师推向国际顶级家具市场,从而真正意义地实现“走向国际”。在这场东西方的交流中,秉承“表达你的内在世界”的罗奇堡设计理念也必将感染到每个参与其中的设计者。


  原创设计的生命不该随着抄袭与仿制而终结,中国家具设计力量对突破自我的追寻依然在继续。“设计”应是一首闪耀着灵动智慧的歌,在反复吟唱着陈旧而单调的旋律后,我们期盼听到直指人心的清新之音,来续写盛世奇葩的传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