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遗珠——镇江粮仓

镇江“千年粮仓”的历史渊源

镇江“千年粮仓”之事最近引发媒体热议。镇江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是大运河上较为重要的一个转运港口重镇。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中国历史上在东部平原的伟大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名京杭运河。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2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元代以前通钱塘江,现仅通至杭州)。全长1747公里。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

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塘河”、“官河”或“官塘”。运河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到杭州。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现考古发掘出镇江宋元粮仓正是这段在宋元时期最为繁忙航道上的粮仓群,现出土遗址13座。后枕长江,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现可证明运河粮仓均因运河而建,成群而建,人工排列。镇江出土宋元粮仓亦是如此,并有其他附属建筑出土,如桥、驿站、衙署、河道等。并且现出土考古资料与文献对证,可认为此处粮仓为转般仓和大军仓。

转般仓是以转般法为主的粮仓,转般法是宋代漕运方式之一。起源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于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使江淮地区漕粮运此纳贮,候水转运,经黄河﹑渭水至长安,为转般法之始。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开封)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州治今安徽泗县﹑江苏淮安﹑仪征﹑扬州等地)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实行后六路所需淮盐也可利用回空船只。嘉佑后,官船数量减少,雇人运输的须要长年运输,吏卒运输的又多侵盗,熙宁后转般法渐为直达法替代。嗣后时复时废,或两法并用。

本网评论 田家宾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