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操墓墓道(上)以及定陵地宫入口(下)相比较,照陵所谓的地宫暗道似乎并不具备墓道的特征。
昭陵御厕内景。(资料片)
“北陵发现地宫暗道啦!”“听说有人进了北陵地宫?”“嗨,有个人进了地宫,看见了皇太极的棺材呢,还看见很多随葬品,宝贝老多了。”1963年末,寒风中夹杂着些许兴奋,一个关于昭陵地宫暗道的小道消息在沈阳不胫而走,很多沈阳人跑到北陵去探险,甚至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一时间,皇太极成了当年年末最火的巷议人物。那暗道、地宫随着人们的口耳相传,变得越来越神奇,不仅暗道的机关被描述得活灵活现,就连地宫的模样和随葬品都被一一想象出来,比之秦始皇陵的瑰奇雄伟,昭陵地宫的虚拟图像显得精巧而传奇。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仅没有淡忘这些谜团,反而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当年暗道发现的经过。可是,事情到底是真是假?那些暗道真的通向了皇太极的地宫?近代人真的进入过暗道以及地宫?流言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1949年一场未遂的发现之旅
2005年,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叫“张承健”的老人在1949年发现暗道的历程。
1949年秋季的一天,年轻的张承建和两名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专家、一位84岁的高龄老人一起开始了北陵暗道发现之旅。那位84岁的老人留着大胡子,虽然已经耄耋之年,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他自述自己是瓦匠,在1909年曾经参加过北陵的维修,进入过暗道,并且看到暗道里亮着万年灯、悬挂着幔帐、竖立着牌位。
当即,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1963年狐狸引出暗道踪迹
1963年11月深秋一天的早晨,北陵公园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他大吃一惊,随即放轻脚步悄悄过去想把它捉住。可是,还未等他走到跟前,那只狐狸却“腾”地一下跳了起来,然后左蹦右跳钻入了附近一个树洞里不见了。这位工作人员有点害怕,他立刻喊来几位同事,开始一桶接一桶地向树洞里灌水,企图用这个办法把狐狸灌出来,岂不知这是一个灌不满的洞,灌了好长时间也没见狐狸的影子。
他们着慌了,一种奇特的感觉在他们脑海里显现,这个洞一定有什么古怪。于是,他们又拿来铁锹、铁镐,把那个树根刨了下来,然后沿着洞口往下挖,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表面平整而光滑。他们纷纷来了兴趣,小心翼翼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里面不断涌出一股股刺鼻而发霉的气息。
这些工作人员一边掩鼻一边好奇地往里探望,突然,一个人大叫道:“这不会是地宫暗道吧?”大家一听立刻愣住了,难道这就是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地宫暗道不成?大家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等到暗道口稍稍不那么刺鼻了,他们继续朝里看了看,但是黑黢黢的,啥也看不到,连那只狐狸也没了踪影。
这是个重大发现,于是,他们把这个发现迅速报告给了公园领导。北陵公园领导立即将这个情况向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反映,文物管理办公室责成工作人员于崇源等人前往考察。考古人员经过一番考察后认定,这个“暗道”确与北陵陵寝有关,由于北陵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暗道”不可轻举妄动,后来决定将“暗道”口掩埋。那只狐狸最后也无法再次觅得了。
1965年暗道探险差点出不来
1965年市有关部门修建人防工程,他们听说北陵公园发现过“暗道”,于是,市政府召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进行研究,研究决定首先对“暗道”进行实地探查。
不久,有三个人幸运地成了这次执行探险任务的小队成员,他们是市某公安消防队战士、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考古人员于崇源、市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沈长吉,由沈长吉为组长。这三人想了很多考察方法,准备了很多用具,百米绳、指北针、手电筒、照相机,防毒面具、报话机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匕首。一切准备好后,他们仨就开赴了现场。
揭开石板,戴上防毒面具,他们仨进入了地洞,进入的“阵法”是长蛇阵,于崇源在前,沈长吉在中间,消防队员在后。不过这地道实在是一点儿不宽敞,刚进去,三人就只能猫着腰前进了。据测量数据,这洞洞口长约1.5米,宽0.5米,深度距地表1.5米,东西走向,沟底用方砖铺成,两壁先是6层青砖平铺,再上是5层错叠收顶,顶端采用单砖横铺封顶,砖缝均用石灰灌浆,暗道内全高1米,宽0.5米,上面为青石板。
猫着腰走了一会儿,暗道越来越窄,他们索性蹲着走鸭子步,后来连鸭子步也走不成了,他们便趴在地上匍匐前进。不过这次,他们可是发现了先前那只狐狸,已经剩下了森森白骨,还有其他动物的骨骸在洞里四处散落,他们不时便会碰到,阴森恐怖的气氛萦绕不散。
爬了一百多米,前面出现一个更为狭窄的岔道,而主干道的前面又被三根直立的石柱挡住了去路,石柱很粗壮,每根高0.75米,宽0.15米,间隙只有0.1米。石柱树立得十分牢固,他们再也无法前行,于是便把三支手电筒同时打开,他们透过手电光亮向“石箅子”里面望去,只见里边“阴森森、黑洞洞,没有尽头”。
精疲力竭的他们终于决定回撤,在回撤过程中才发现,前进容易后退难!这么狭小的洞根本没法子转身,于是膀大腰圆的消防队员的肩膀几乎卡在了洞中,每个人身上都背着很多器具,三人不久就完全动不了了,卡在洞中的他们感受着空气渐转稀薄,呼吸阻滞、汗水涔涔而下。
再这样下去一定会被困死在里面,沈长吉稳了稳神儿对另外两人说:“现在看来我们肯定是退不回去了,马上和地面指挥部联系,请他们想办法,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持体力,一动不动地原地趴着,等待救援”。
更加惊险的是,三人所带的指北针这时都神秘失灵,地面指挥人员难以确定他们所在的准确位置,所以连连挖了几个废坑。最后,还是百米绳起了关键作用,地面人员依照百米绳测量出了他们在洞内行走的长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努力,终于在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里发现了青石板,这是暗道的标志,遂揭开石板把他们三个人从“暗道”里挖了出来。出了洞后的三人,恍如隔世。
通过这次地下探访,文物考古部门认定,这条“暗道”是北陵陵寝排水工程,是北陵的组成部分,不可轻易更动。李凤民说:“有需要推敲之处,既然它是排水水沟,却为何不见洞里有流水痕迹?这个疑问目前还真的难以解释。但是无论如何,这条暗道绝不可以辟作人防工程,市相关部门采纳了这个意见,暗道再次被封堵起来。”
1997年暗道踪迹再现
1997年4月间,沈阳市修建“大二环道桥工程”过程中,在北陵再次发现暗道踪迹。
陵寝东红门外100余米,大二环路段,施工人员正在挖掘土方、挥汗如雨。突然,一个青墙砌筑的暗道端口呈现在他们眼前。其中有人想起了这些年稍微冷却的昭陵暗道传言,于是赶紧汇报给了文物管理部门。
很快,考古人员来到了现场,发现这道暗道走向为西高东低,该暗道从东红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后又向南折下坡,暗道建筑结构与1963年在陵寝西侧发现的暗道基本一致。因为正在施工中,这暗道很快被回填掩埋。
不过,这结论颇让人有些失望,考古人员推测,这暗道其实是北陵排水工程,1963年发现的暗道也是,专家表示,北陵地下有一整套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是三百多年前修建北陵时,建筑设计者们对陵寝排水问题所做的周密安排,现今发现的这两处“暗道”应该说只是它整个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北陵陵寝建成已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排水一直通畅,很少有积水现象,这对陵墓建筑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当年昭陵建筑师们精心设计的结果。
还有暗道?原来是御厕排水口
2006年,北陵公园举办清昭陵申遗成功两周年纪念活动,正红门东西两侧的古建筑一度对外开放。这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它还真是特殊:
这地方位于更衣厅内,是一个环境幽美安静的百余平方米的大跨院,一处台基被草地包围,可是以前这是个亭式建筑,专业名称“净房”、好听的叫做“御厕”、俗称“茅房”。在这座亭式建筑的中间,有一面长2米、宽1米左右的石头台面,上面有一个长1米、宽不足50厘米的石坑,这坑大约有四五十厘米深。
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御厕其实是个水冲式厕所,非常现代,在坑前后,都有暗道相连,水从暗道流出,经过石坑,再从倾斜的石坑冲走,顺着暗道排走。这不过,这暗道可是不能进去的,它是否和庞大的昭陵排水系统相连?这我们无法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排水暗道绝不应该是当年皇帝棺椁经过的墓道。
啥叫墓道?就是墓室前的甬道,尤其是黄帝陵寝,墓道更是宽阔,有的墓道周围的石板还雕刻着花纹,简陋的排水系统当然用不上这么高级的石板了。
昭陵直到现在一直未被考古发掘,这所有显现出来的暗道和未曾被发现的暗道都是一个个谜团,最终的结果谁也不知道,这些暗道有可能是盗墓贼留下的么?还是真的是排水系统?或者是特殊的墓道?更不知道通过这些暗道,究竟能否进入地宫?一切的真相,有待考古学者的验证。
特别支持:沈阳清昭陵、清福陵
特约顾问:江涛魏玉良刘佳力
特约专家:清史学者李凤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