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文物保护、考古(科技考古)和保管”学术交流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加强部门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提高相关工作的认知和效率,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特邀请中国科技大学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田建花博士以“文物保护、考古(科技考古)和保管”为题,于2010年7月8日下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约30人。      
  
  田建花博士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她系统的阐述了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的内涵与外延,从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对说明,指出考古研究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和依据,保护修复有助于进一步的考古研究,科技考古和保护工作均是“第二次考古发掘”,所获取的新信息,无疑会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丰富考古学研究的领域,为复原古代社会生活提供鲜活的资料。基于此,她着重强调了文物保护的理念问题,结合《威尼斯宪章》、《北京文件》等指出保护应该着眼于使用物理加固支撑技术来满足完整性需求,减少对稳定性的破坏,稳定性是第一位的,文物本身及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第一位的。      
  
  第二部分她阐述了文物保护与保管工作的关系。库房保管员是文物长期的第一线接触人员,是文物病害预防的主体,也是文物经实验室保护修复后进行环境控制和保养维护的主体;文物保管人员也应该了解一些文物保护常识,尤其是文物可能的病变现象和文物所需保存环境;文物保护修要保管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尤其是保存环境的监测、评估。文物保护人员在保护工作中也要考虑到保管中的相关事宜,在保护修复档案中注明,并定期查看文物是否有异常,是否需要再处理。      
  
  第三部分她介绍了科技考古若干前沿和热点问题,又以“商代青铜器中的高放射性成因铅”和“中国喇家4000年前面条”的研究为例,给大家勾勒出了两条不见诸于史书的青铜之路(青铜南路:联接西南地区金属资源与中原青铜生产中心的长江通道;青铜北路:联接西南地区金属资源与中原青铜生产中心的汉水——南阳通道),喇家的面条研究新成果以及新的质疑尚在进行中,在现代文物研究中     科学技术手段的高明和必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与会人员饶有兴致的听完报告之后,争相提问,大家就保护修复的理念以及科技考古揭示的奥秘和悬疑又进行了辩论,还有人提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大家普遍认识到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文物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多探讨、多碰撞、多学习、多沟通,也纷纷觉得通过学习讨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新的启迪,开阔了视野,为专业研究开辟了新的模式和思索的方向。 (陕西历史博物馆 保管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