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场会在杭州良渚召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9日、30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齐聚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召开了“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现场工作会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启动,正式名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其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

参与此次现场工作会议的人员有项目牵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及都邑、中心性聚落、环境、技术与经济、遥感、GIS、移动实验室等各个子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与会人员首先听取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对于良渚遗址迄今为止已取得重要学术收获、目前考古工作进展、和未来工作计划、学术方向的介绍,随后参观了反山、莫角山、汇观山、良渚古城西、北城墙等重要遗址点及良渚博物院。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深刻的过程,在不断获得新收获、新认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在听取报告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各个课题组就良渚遗址的古环境、古地貌、良渚古城性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就良渚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技术手段以及实施单位等进行了落实。

此次会议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次在遗址现场召开的工作会,有利于整个课题组摸索出一套在单个遗址上进行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工作模式。会议的讨论对于良渚遗址一些学术问题的开展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如恢复良渚时期地下水位情况;根据现有地形地貌图和水文资料,并配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做现代雨水沿山势流向的模拟;良渚周围的流域面积统计;良渚时期遥感影像的整合;利用CT扫描技术、制作痕迹观察、指纹识别技术和模拟实验等进一步研究良渚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等。会议还提出良渚遗址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良渚古城内部情况的调查;不能仅仅就石器加工技术、陶器微痕等问题本身进行研究讨论,而要把每个小方面的讨论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去考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推动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于良渚时期的社会复杂化情况、文明程度和兴衰过程等问题的探索。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