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卧佛像长沙展 契丹用佛教收揽人心
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沐伦河,意思是“黄水”;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 ”,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7月10日,湖南省博物馆将举办《草原牧歌——契丹民族文物精品特展》。6月21日开始,记者往返蒙湘两地,见证并推出 “草原文化湖湘之旅”系列报道。
持续高温,长沙热得像个火炉!今日,随着湖南省博物馆《契丹民族文物精品展》仍在持续布展中,而两具辽代石雕卧佛像的开箱布展,给现场人员心中带来了习习清凉之感。
辽代石雕卧佛像于1989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出土,通长40厘米,是用整块汉白玉圆雕而成。释迦佛头枕莲花枕,身着红袈裟,侧身而卧在佛床上,床四侧雕有小雄师,神态各异。整个佛像神态安祥,犹如恬静的睡眠,给人以庄严而清净的感觉。
与此同时,另外一件开箱布展的文物也是辽代石雕佛像,高40厘米,释迦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身着通肩式袈裟,右手触地印,右侧铭文为“应历七年正月日铁山”,背面左侧刻“功德主王进卿女弟”,右侧刻“子张氏男大神三神造”。
专家介绍说,吉祥而卧的佛陀造像,亦称“涅槃像”,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而另一座辽代石雕佛像的造型,根据相关佛教义理,左手定印,代表证得自性清净、本体清净两种圆满;触地印则象征证得如此功德,大地可以作证。
“契丹原本没有佛教信仰。”专家介绍说,契丹建国初期为安置移民、收揽人心,所以才借助佛教的力量。至太宗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像迁往木叶山、供奉于菩萨堂,消解民族隔阂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夷夏之防”,佛教渐成契丹信仰。而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流播辽境四方,成为凝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核心思想,并对契丹人的衣着服饰、生活饮食乃至政治国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