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范迪安:论李瑞年油画艺术的特质
2010年7月5日下午, 为纪念李瑞年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新闻会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圆厅举行。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李瑞年先生之子李楯共同出席了展览新闻发布会。范迪安馆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李瑞年先生的艺术历程,他认为:“李瑞年在上世纪30年代留学时主要继承了比利时的油画传统,造型十分坚实,他回国后的风景画,既有浓郁纯正的油画品质,又表现出中国乡土风景的特征与内涵,代表了中国油画的精湛水平。纵观他的全部作品,体现了一代中国艺术家在艺术上追求中国文化意境的共性追求和李瑞年淡泊质朴而坚毅通达的个性特征。”
首次存世作品总汇 代表作捐献国家
于2010年7月6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共计展出李瑞年油画、素描等代表作近百幅。这是李瑞年先生存世作品的第一次总汇,展览举办之际,李瑞年先生的夫人廖先庄女士和子女李楯先生、李蒂雅女士将李瑞年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举体现了李瑞年先生亲属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瑞年先生之子李楯
李瑞年先生之子李楯在新闻会上发言表示,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家属一直保存李瑞年先生的作品未使其进入市场,是为了给这些作品寻找一个好的归宿即捐赠国家,留示世人。此前一直没有捐赠作品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此次与中国美术馆沟通、协商,决定捐赠李瑞年先生部分代表作于中国美术馆,其它作品留待以后逐步向外捐赠。
´,´
李瑞年,1910年出生于天津。1926年进入王悦之办的私人绘画讲习班学习,1928年考入时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国立北平艺专,直接受教于卫天霖。在王悦之和卫天霖的指导下,李瑞年所受的油画教育,是在古典写实技巧和现代绘画之间折衷的风格。1933年他踏上了前往欧洲学习绘画的旅程,首先进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同时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的还有吴作人、吕霞光等人。1935年,又转赴法国,在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学习。李瑞年在欧洲学院接受教育的经历使得他可以直面油画的经典原作,奠立了他严谨的艺术表现力。1937年,李瑞年结束在欧洲的学习回到祖国。他以对乡土真挚的热爱,描绘自然风光,创作了大批艺术格调雄强沉郁、充满朴素情怀的油画风景,在40年代中国油画的整体格局中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瑞年和所有的中国画家一样,进入了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他依然坚持走着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的油画风景创作道路,在作品中寄予了对自然生命丰沛的感性和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感受,在严谨的物象造型中注入艺术表现的激情,表达出轻松、明快、舒展的诗意,他同时还将中国文化的学养和传统绘画的精神融入西法造型,作品具有典雅的格调和清新的意境。进入晚年的李瑞年仍然不间断地到各地去写生创作,而且愈发以一种研究的方式面对自然,营构画面。
艺坛泰斗未能青史留名 今人怀念·历史不会忘记
李瑞年是20世纪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留有自己足迹的人物。他主要从事风景画创作,作品具有一种朴素、含蓄和沉郁的美学特征,体现出很高的修养。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吕斯百等先生对他作品都有过很高的评价,徐悲鸿曾评价他“国内油画风景第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李瑞年长时间处于美术创作主流的边缘,其艺术创造特质未被充分认识。现在在美术界,多数人不知道“李瑞年”这个名字,更少有人看过他的画。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也未曾收录他的名字。
此次展览对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个案做了认真的学术梳理,是让今天的美术界和社会公众了解、认识李瑞年先生艺术的重要契机。“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也将于7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历史不会忘记为中国油画和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
暴风雨 1944
“李瑞年百年诞辰纪念暨捐赠作品展”中所展出的代表作如《挣扎》(原名《暴风雨》)(1944年)、《沙坪新村》(1944年)、《向日葵》(1960年)、《古柏》(1964年)、《庭院》(1979年)、《玉泉夕照》(1979年)、《太湖》(1984年)、《生命》(1984年)等,曾经在反映20世纪中国油画的各种展览、陈列与研究中为人们所熟知。
除油画创作之外,李瑞年先生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他先后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在中央大学合作教学,以及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到中央美术学院,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到首都师范大学,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及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李斛、戴泽、韦启美、钱绍武、侯一民、靳尚谊都曾是他的学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