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高技派”城市

  这次来上海,没有忘记去世博会看秀。诚如我想的那样,东方的确能给制作演出的艺术家更多的灵感——我在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地都能做些不一样的设计。在这些充斥着东方灵感的地方,我用点到为止的高科技呈现各种感官愉悦,却不会侵犯那些力图展现的表演内容。这也是我离开蓝天白云牧场的澳大利亚,在亚洲工作15年的原因。在这里的城市,人们对新媒体和高科技的热衷度,比澳大利亚人更高。


  当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种展馆内的展演形式和手段得到创新,动漫、三维立体、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CG技术”为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感受艺术创造了更新奇的环境。在我看来,在进行艺术与人互动的创作中,高科技手段是必要工具,它就好像加速器,而驾驭它让我们有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有的时候,我不得不让观众身临其境到另一个地方,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想表达的观念,这个时候惟有高科技的舞台手段才能办到。我甚至常常对朋友们说,如果现有技术手段能做到,那就好好利用技术;如果现在的手段做不到,那就发明新的技术。2005年,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中,我担任“锦鲤喷泉池”技术总监,想在一块几近废弃的水池中做一块前所未有的尺寸的水幕,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水幕搭建完成后,谁都想象不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幕竟取自于原先水池中那些脏兮兮的水。


  尽管,我十分乐于用高科技来进行艺术和演出创作,但同时我也想提醒人们,高科技不应该被滥用。我总是在思考,高科技手段到底能为人们的感官、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被过度使用的高科技,其实并不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愉悦,那只是一种满足猎奇心的方式罢了。不过中国的城市似乎更愿意为豪华布景、奇异装置买单,而忽略了内容。


  这次,当我走进世博园区中的许多展馆时,最先感受到的是“热”。这样的“热”效应不仅因为人多,过多的高科技设备给园区制造了大量热量,没有人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使用这些技术。其实,不仅仅是在世博会中出现这样滥用高科技的现象,高科技本是一种手段,如今在世界各种展馆中却成为一种展览方的“竞赛”:看谁用的设备更先进,更多。如果一个展馆中四处都是触摸屏和投影仪,公众只能活动在虚拟的世界里,那么展馆本身存在的意义何在呢?人们只要去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探求这些就足够了。泛用、滥用和视觉污染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了。高科技视觉技术必须合理运用,而非处处出现。无论这些技术再怎么新颖,它始终要为创意服务。只有创意才是一个艺术展示能吸引观众的最核心内容,当这个创意需要高科技表达时,我们才使用新技术,否则便是物极必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