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独闯神秘曹操墓
独家消息:曹操墓有望下月对公众部分免费开放
墓门
临时展厅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252铁镜正面
陶器
龙的残块
铁铠甲
石璧
2010年最受关注的考古新发现为何争议不断?
墓主人真的是曹操?
出土文物能否证明真伪?
这是否会是第二个“周老虎”?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位临河南、河北两省交界,进入盛夏,公路两旁,刚刚收完小麦的田野满目金黄。
这片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仅十公里左右的村庄,是盗墓贼们常年出入之地,近半年来,因为乡内西高穴村大墓被认定为一代枭雄曹操之墓,火速蹿红全国。
但谁也没有预料到,曹操墓的发现,竟如曹操本人般富有争议色彩。今年6月,曹操墓上榜“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6·12文化遗产日”经央视直播1号墓考古发掘后,“曹操墓为第二个‘周老虎’”之说甚嚣尘上,权威考古专家徐苹芳教授等人士公开质疑曹操墓真伪,使其成为2010年中国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
论战中,身为普通公众不禁茫然:曹操墓的墓主人究竟是不是曹操?质疑声是疑问还是偏见?我们能多大程度地接近真相?近日,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只身前往封锁重重的曹操墓,真诚对话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墓考古发掘领队潘伟斌,并以切身体验,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西高穴大墓。
诚如潘伟斌所言,信,或者不信,你有选择权。“只要来过现场,你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而可以肯定的独家消息是,出于种种考虑,目前曹操墓外围已在抓紧施工,将于近期免费开放参观,供公众近距离观察。
辗转:重重封锁中初显端倪
曹操墓躲藏在西门豹祠、故邺城、天子冢、讲武城、北齐宰相墓、北朝墓地
旁白:紧张、忐忑和兴奋中,内心有点诧异自己的勇敢。
西高穴村西依太行,北临漳河,地势高亢。向东7.15公里为西门豹祠,14.32公里为故邺城。隔漳河与东魏静帝的天子冢、讲武城相望,附近有北齐宰相和士开的墓葬和固岸北朝墓地。曹操墓,即西高穴大墓,就位于西高穴村的东南。
这里位置偏僻,没有公共交通可达。先从郑州到安阳,再从安阳市区包车近半个小时才能抵达村庄。一路上,货车奔忙,据说因处于两省交界,这里是车祸高发地带。
前几年,曹操墓西面是一个砖瓦窑场的取土区,被逐渐挖出了一个5米深的大坑,土层的色差引起了盗墓贼敏感的关注。2006年春节的鞭炮声中,它被炸药炸出一个洞,随后发现遭盗掘,这才有了考古队的抢救性发掘。整个故事的开头,颇有电视剧般的勾人心魄。
潘伟斌曾形容,当年发掘西高穴墓的时候,“没有媒体操心,去请都请不来。”而记者此次亲身体验则证明,现在要想进曹操墓,要拿出“枭雄”般的勇气和智商。
由于近日频现的质疑声,安阳官方现在对媒体怀抱谨慎态度,甚至有领导对考古队下了封口令,严禁接受采访。记者无奈之下选择“另辟蹊径”,在反复确保绝不暴露真实身份、绝不主动发问、绝对遵守所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终于得以跟随一支考察队进入墓葬区。
走过颠簸的乡间小道,一路有“曹操高陵”的巨大指引牌,许多个拐弯后,出现一片被蓝色护栏重重包裹的空地。从外头探望,仅能看到空地顶部覆盖有巨大遮阳棚。周围守卫森严,记者已有耳闻,但现场还是令人心头一惊,特警、巡防、保安、警犬以及监控重重把守。本来,抱着对一代枭雄的敬畏之心,有一丝紧张,这样的现场氛围,更是增了一份忐忑。
进入前,记者被告知,严禁拍照,且“几百米内的活动都在监控之中”。
触摸:千年前的青砖冰冷刺骨
墓道像个大滑梯,墓门坚固壮观,侧室则与公寓的卫生间一般大小
旁白:有点点阴森,但瞬间被震撼取代,走近墓门的这一刻,我真的仿佛穿越。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和特警的跟随下,记者很快进入现场。目前1号墓与2号墓都在进行考古发掘,而我们去的正是2号墓——曹操墓。
这是需要深吸一口气的瞬间,满目黄土,近两个篮球场大小。斜坡墓道宽阔而纵深,幽深的阴暗处,有光亮透出,令人既感震撼又觉心慌,记者火速给好友传了一条短信:现场巨震撼!
仔细打量后,发现墓道上宽下窄,像个不规则的漏斗,两边土壁上,各有七个巨大的台阶。潘伟斌负责讲解,他说,这样的设计功能还不明确,有可能是为了防塌陷。整个墓道全长有39.5米,宽9.8米,深15米,像个大滑梯,凭一己之力很难进入。考古人员搭建了一条木头台阶,大家小心翼翼地顺着往下走,走完就花了近两分钟。沿道,记者用指甲“试探”了一下壁上的土层,非常坚硬。
到了墓道与墓门的交接处,一阵寒气袭来,墓葬的阴暗潮湿,甚至阴森已初露端倪。用于考古工作的铁架上,凝结着细细的水珠。经过潘伟斌的指点,发现这里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其作用为了防止塌陷,墙体内立有五根木立柱作为龙骨,虽然木头已近腐烂,但木关节的纹理依然清晰可辨。护墙、木头与土层之间牢固相连,潘伟斌说,以后要化验,看是不是使用了粘合剂。
最触动视觉的,是砖砌的拱形墓门,其坚固壮观,令记者联想起《木乃伊传奇》、《国家宝藏》之类的探险大片。墓门最高处达3.3米,最宽处1.95米。进门要先抬腿跨过一个1米多高的青砖“门槛”。潘伟斌说,这其实是封门墙,用青砖斜砌,厚度达1.45米。原本,它将整个墓室牢牢封闭,但考古人员进入时,已经被盗墓者砸开了大部分,如今保留了盗墓后的原状。当潘伟斌介绍说,这些只比平常所见稍大的青砖居然每块都重达50斤,着实令人吃惊。“它们都是特制的,经过了反复沉淀,所以没有一个盗贼有能力从墓门正面倾入。他们都是从墓室顶部进入,再砸开墓门的。”记者出于好奇,轻轻触碰了青砖,一千多年不见日月,它们的冰冷刺骨。
穿过短短的甬道后,曹操墓的形状完全呈现。还原到平面,它应该是个甲字形,分前后两室,每个墓室各有南北两个侧室,每个侧室都不大,与现在住房的卫生间一般大小。见识了超大规模的墓道,墓室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不过,潘伟斌说,“在同时期的墓葬中,这个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所以,当初,根据种种迹象与史料,潘伟斌判断其为曹操墓或其配墓葬中的一座。
考古人员就是在墓室里,发现了头骨、盔甲、铁剑、陶器、木棺等各种文物。现场还摆放着发掘工具,有些遗迹未清理完,“可能还会出东西”。潘伟斌还指点了一些普通人不会留心的蛛丝马迹,在后室,地面上有对称的6个磨损痕迹,据推测这里曾有一张石棺床。“应该是曹操的棺椁,棺床上放置有木棺。”
最大的收获是在后室的南侧室,这里发现了五十多块六边形小石牌。后来记者在库房亲眼目睹,上面的刻字内容为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书案一”、“渠枕一”等,上面有孔,估计最初是用绳子穿在一起的,以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疑惑:疯狂被盗后遗留了众多谜团
考古队要是迟几天进来,铭牌可能被全部盗空,曹操身份的铁证就真没有了。
旁白:总觉得盗墓这件事情遥不可及,却没想到我的头顶就是个巨大的千年前的盗洞
在整个墓室里,最触目惊心其实是高6米的墓顶上的两个盗洞,直径不大,只能供一人钻过。尽管《盗墓笔记》这样的小说风行,但亲历现场确认,心里别有一番感慨。更令人惊讶的是,两个相邻不过半米左右的盗洞,竟然相隔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一个是曹魏政权灭亡不久所为,从头骨被砸烂等现场推测,可能是仇人报复曹操所为;另外一个是2006年的,也是潘伟斌第一次进入墓葬“摸底”的所经之路。好笑的是,当时,他因为丢了手电筒,第一把抓到的,居然是一只滑溜溜的癞蛤蟆。而在前室的北侧室内,还有一个盗洞,通往1号墓。1号墓被盗的情况更甚,里头有七八个盗洞,“挖得像地道战。”
种种迹象证明,曹操墓曾遭遇疯狂盗掘,而盗墓的破坏,也使得许多问题成为了永远的谜团。“不能完全反映出当时的情况了。究竟会对考古结果产生多大影响,还没有办法估计。”潘伟斌说。
例如,从盗墓贼手中收缴的铭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如今被许多人拿来作为质疑的理由,“盗墓者手里追回来的,怎么可以用来作为曹操墓的证明?”但潘伟斌说,幸运的是现场发掘出土的含有“魏武王”字样的铭牌共有七块,其中最完整的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他反复强调:“假如我们再迟几天进来,铭牌被全部盗空,曹操身份的铁证就真没有了。”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专家研究。
比如,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还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这些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在墓葬西面5米外,有两个碎青砖砌成的小井,井口很小,深也不过一米多。它的作用,专家们也猜测了很久。“这是这个墓葬独有的,从未在其他墓里发现过,有专家说是储水用的,但是那么小,也没法打水。”待墓葬全部清理出来,似乎有了线索。两个井同处一条横线上,分别对准了墓葬的南北边缘,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墓的宽度。潘伟斌推测它可能是用来标记墓葬位置的。“因为曹操的墓‘不封不树’,不做标记不方便后人寻找。”
争议
三国墓葬形制
还是考古空白
考古队坚决否认造假说
在潘伟斌看来,证明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葬的证据已经很充分了。
首先,它的地理位置与许多历史记载相符。“其实高陵的位置,文献的记载是非常清楚的,根本没有什么可存疑,所谓七十二冢等说法,都是考古上早就解答了的疑问。”比如,1998年在西高穴村西头曾出土过的鲁潜墓志上说的“墓在魏武帝陵西北角往西四十三步”,也被作为证据之一。
同时,根据排他法,他认为此时段在此地下葬的魏武王,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加上在公元220年这个时间段,在曹操封国范围内,王一级的墓葬只可能有曹操一个人。而针对徐苹芳教授所说,西高穴大墓与洛阳邙山的曹休墓规格相当,所以绝对不可能是曹操墓的说法,他解释道:“徐先生还没来现场,其实曹操墓要比曹休墓规格高许多。”至于,墓葬所处时间段,在考古学上,通过地层、陶器测定等,很容易判断。
另外,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说:“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他是第一个提出薄葬,在他之前,东汉时期提倡厚葬,墓葬地标上都有高大封土,且坐北朝南,王侯一级的还有回廊。潘伟斌认为,西高穴大墓充分符合了曹操的要求,它所处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安北朝墓地海拔高出10米,加上发掘的墓室上面没有封土,也没有立碑。曹休的墓葬也是不封不树,这正是墓葬为曹魏时期的铁证。至于为何坐西朝东,“因为曹操家族墓都坐西朝东。”
潘伟斌说,曹操墓葬的规格规模,与目前已发现的同时期墓葬横向相比,绝对最高最大。“比如说,整个墓室均为青石铺地,最长的有1.75米,最小的也有0.94米,这样的规格当时哪个皇帝墓葬里有?而曹休的墓葬青石只有50厘米长,要小很多。”
“墓中还出土了圭和璧,圭璧合用是帝王陵墓的重要特征之一,用来礼拜天地,也是曹操身份的象征。”
“还有关键的证据:铭牌,有质疑说是魏武王赏赐给墓主人的。古人的用字很精确,如果是赏赐,肯定有个‘赐’或者‘赏’字。”
对于徐苹芳这样权威教授的质疑,潘伟斌表现得很坦然,“他是我们尊重的老先生,他反对肯定有他的道理。学术上有争议很正常。我喜欢看到新观点,这对我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有人质疑说,根据墓葬史判断出这个墓葬不符合时代特征,在潘伟斌看来完全是外行话。“魏晋三国时期的墓葬形制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块空白,考古的都没弄清楚,你怎么知道呢?现在只有等这个墓和曹休墓挖出来之后,才能知道个大概。”
还有人说墓中的头骨是盗墓贼的,“这样的事情的确有,但一万个墓葬里出不了一个。或许你知识丰富,但不能什么都瞎演绎,乱解读。”还有人说考古队造假,他笑了,“在河南做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着,我们地底下的东西挖都挖不完,怎么会去造假?”
他反复强调的是:“学术的问题只能放到学术上谈,搞学问还是得踏实严谨。”
后续
寻找曹操陵园
2号墓即将免费开放
在记者与潘伟斌正式交流时,他说,“其实我们的认定非常谨慎,四次请来国家权威专家,从古文字学、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多方面论证。是的,你否定不了;不是,你造不出来。这个不是发掘人自己说的,是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所以,现在我们有这个业务自信。”
而对于近来愈演愈烈,越传越邪乎的第二个“周老虎”说,安阳方面也在做一些积极的对策。比如说,欢迎更多人来实地考察观看,他们已经意识到,开放,是平息曹操墓真伪之争所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潘伟斌说:“我们希望更多对考古感兴趣、对曹操墓心怀疑问的人来实地调查一下,全面了解之后再下结论,而不要带着偏见去看问题。”之前收藏家马未都提出强烈质疑的时候,他们也有过请他过来看看现场的想法。
“如果我们可以坐下来探讨,那也必须得等你掌握资料之后才可以谈。我有时候,挺不愿意和那些看都没来看的人说。”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在2号墓的外围,已经开始抓紧时间建设参观的临时设施——参观通道和临时展厅,假如一切顺利,下个月就可以对公众免费开放参观。
“这个计划从过完年就有,为啥不让人看呢。我们最近正在紧急筹划,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公开发掘现场,算是一种公共考古。一直以来,我们的公众对考古的关注比较少,现在突然关注了,可能需要普及一些知识,包括一些质疑的人,也是没来过现场的,我们要搭这样一个平台。”不过,为了避免对文物和遗迹造成破坏,并保证接下来的发掘工作,曹操墓并不会向公众全景式开放。“观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墓葬区,看到一部分已经修复完毕的出土文物,但禁止进入墓室、墓道与发掘区。”
潘伟斌说,接下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曹操高陵作为一个帝王陵墓,一定会有一个陵园,这些在《三国志》上已有明确记载。陵园的地面建筑、分布位置、布局和相互关系,都包含着一定的利益或制度的含义,但是这些情况,目前考古工作人员都还未得到证据和资料。
接下来,他们还希望将陵园的范围、陵园内的布局搞清楚。“要找出其陵园内是不是有随葬墓,如果有都是哪些人,又是按照什么样的礼仪安葬的?结合史料记载,加以研究。”至于长远规划,要等陵园的调查结束,搞清楚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再制定具体保护规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