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河镇文化站站长徐国勇向记者讲述烽火台的故事。韩涛/摄
烽火狼烟,通常预示着战事爆发,老百姓避之不及。而对于小北河镇的村民来说,烽火台却有着不能忘怀的救命之恩。这里是闯关东者的聚居之地,中原文化不仅没有因为长途迁徙而中断,反而沾染了东北人的豪爽、不羁的性格。一些扛惯了锄头的村民,拿起纸笔就变成了能书会画的艺术家。
在探访浑河下游的过程中,小北河镇特有的文化内涵让记者印象深刻。
从小背河变成小北河
6月18日清晨,采访车离开唐马寨镇,向下一站小北河镇出发。进入小北河镇境内,路边的民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民房多为青砖青瓦,有着“人”字行屋顶、房檐,最为特别的事,大多数人家的房檐头上,都用砖雕的形式,雕刻出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有的是凤凰、有的是牡丹、蝴蝶,还有一些是辨识不清的小兽图形。虽然东北地区经常可以见到青砖瓦房,但在檐头有砖雕图案的民房,还不多见。
为啥这里的房子这么特别呢,记者来到小北河镇文化站,向文化站站长徐国勇寻求答案。徐国勇告诉记者,小北河镇原名小背河。“背”在东北话中,有僻静、偏僻之意,小背河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比较偏僻,还有一条河流过,因此得名小背河。
目前,小北河的居民中,90%以上的村民,都是从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外乡人的后代。“这一点,从房子上就能看得出来。我们这里的房子不像东北民居,反而更像山东民居。”徐国勇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涌入,小背河再也不“背”了,名字逐渐演变成了小北河。
也许是传承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农民中也有不少能书会画的才子,土生土长的文化站长徐国勇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化站活动室里,挂着一幅国画长卷,是他创作的《支前图》,反映战争时期,当地居民奋勇支前的场面。画面中,几个小孩连裤子都顾不上提,就帮解放军推车运粮,画面朴实、生动。另一幅书法作品《慎独》,笔锋苍劲、有力,也是出自村里另一名书法爱好者之手。
烽火台的救命之恩
离开镇政府所在地,沿村里行驶三公里左右,进入小北河镇高台子村。全镇历史最悠久的文物——烽火台,就在这个村里。
在记者的想象中,残破的烽火台可能只是一座小土包,没想到的是,这座烽火台的高度居然仍有15米左右。烽火台顶端平坦,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我今年61岁,我小时候烽火台比现在大得多。我们没事还到台子顶上摔跤呢。”徐国勇说。
从烽火台剥落的横截面上可以看出,修建它的时候,泥土相当夯实。即便是现在,横截面仍然呈现出均匀的阶梯状。可以看出夯土时,土壤层次分明。
烽火台根基处,堆放着大量残土。为啥村民往这堆残土呢?徐国勇告诉记者,堆残土就是为了保护烽火台,防止它倒塌。“1960年浑河发大水的时候,高台子村全村的居民都逃到了烽火台上。眼看着洪水把房子都没过了,但水再高也没涨过烽火台。大约1个月左右,水才退尽,大家从烽火台上下来,回了家。烽火台救了大家的命,对大伙有恩,因此老百姓自发保护它。”近年来,邻近村镇的一些烽火台都已经没有了,而独有这座烽火台保存了下来。
寻找蒲河遇到蛇
与小北河镇隔浑河相对的,是沈阳市辽中县境内。这里不仅有浑河流经,同时也是蒲河与浑河的交汇口。在这里,蒲河汇入浑河,共同向南流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蒲河也在不断进步,成为沈阳境内一条重要的生态长廊。
探访蒲河与浑河的汇聚之处,采访车停在浑河大堤上,堤坝之下就是一片玉米地。由于播种时间不同,有的玉米已经齐腰高,而有的则刚刚没过小腿。
为了保护玉米地,记者尽量少踩踏玉米地,而是在玉米地周边的草丛中穿行。茂密的野草上,还挂着露水,混合着草叶上的泥土,一同蹭到了记者腿上。草丛下就是水面,记者不仅要注意脚下,防止踩空,同时也要忍受蚊虫叮咬。
就在记者离两河汇流处还有100米左右时,一条小蛇突然从记者脚前窜了过去。幸亏记者眼尖,强忍住没有尖叫出声,否则差点就踩了上去。也许是记者的突然冒犯让它也有点不知所措,小蛇就钻进草里了。
蒲河水跟浑河水水面宽度差不多,记者目测一下,至少有50米宽。河水两侧大多是玉米等农作物,环境很好,因此河面也显得清澈、平静。“看来这条蛇也是吸取了两河的精华呢!”回来的路上,我们俩一边开玩笑,一边互相安慰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