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仰韶文化“鸟龙”彩陶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共识。但由于上古文献记载的简略与歧义以及史前物证的匮乏,使我们至今仍然难以将这个共识性的结论坐实,这对亿万炎黄子孙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鸟龙”彩陶盆的面世,则为我们解除了这个遗憾。 这个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鸟龙”彩陶盆高22厘米。口径32厘米,口沿内径26厘米,外沿32厘米,沿宽3厘米。底径14厘米(图1整体正视图)。口沿内侧施宽约一厘米的黑彩一周;口沿上绘对称“三角、两竖、圆点”图案四组(图2口沿俯视图)。其中一组“两竖”与“圆点”中间加绘一“带倒钩竖线”,此组“带倒钩竖线”图案下(亦为口沿下)绘右向“鸟首蛇身”腾空飞动“四翼鸟龙”一条,长60厘米。紧随其后,又绘腾空飞动“三翼鸟龙”一条长38厘米。两条“鸟龙”环绕盆腹上部(口沿下)腹围最大处一周100厘米,首尾相接,呈飞腾追逐之状。“鸟龙”头前,又各绘与口沿四组图案中圆点大小相若的圆点(径1.5厘米左右)一个,给人以“鸟龙逐日”的联想(图3口沿下所绘“鸟龙飞腾追逐”展开图)。飞腾追逐的两条“鸟龙”下,又绘半厘米宽黑线一周,好像地平线一般。

为什么说这是炎黄两大部族融合的物证呢? 这还得从图腾说起。

“图腾”为美洲土著部族方言totem的音译,原意是指与种族有血緣关系的远亲。“图腾”的造型多为动物类神像,可以理解为氏族部落的远祖神像。所以,要理解远古图案,首先得明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和先祖崇拜习俗。母系氏族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或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原始先民对人类的生育原理不大明白,总将母亲怀孕的原因,归于某种神秘的物体感应,即所谓的“感生”观念。初民一般以为母亲感应某种动物而生子,如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阿兰达人认为,怀孕与父亲的作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图腾精灵进入母体的结果”。不同的物体感应,便产生出不同的种族,所以子民往往崇祀某种动物为血缘先祖,这便是原始部落产生“图腾”的原因。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母生殖原理大体明白了,但可能又为避免近亲繁殖,各部落仍以某种动物作为部族图腾,以便识别适婚部族。

史前图腾的动物造型,初期一般为原生态动物,如蚕、蝉、蟾、蛙、蛇、鸟、龟、兔、猴、熊、虎等,基本为小型动物原形,造型原始,风格具象。众多的小动物图腾,也反映了史前诸多小氏族相对散居的原始状态。待到众多小部落逐渐兼并融合成为几个大部落后,少数几个大型动物如鹰、犬、豕、羊、牛、马、熊、虎、蛇等,便成为几大部落的图腾。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领导部落联盟,便将现实自然存在的动物和飞禽进行抽象变形,集各种禽兽的优势特征于一体,融会合成超自然的龙、凤、麒麟、玄武等形象,以作部落联盟的新图腾标志。

在古史传说中: 一、“炎黄”二帝为“人首蛇身”的三皇之首伏羲的两个儿子。《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关于炎帝和黄帝本源的重要记载,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是根据二人成长地姬水、姜水而命名,但炎、黄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可知二者由同一源头分化而来,即“炎黄同源”。

二、炎帝部族的一支,是以凤(鸟)为图腾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炎帝之女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而得知。《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三、黄帝部族的一支,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管子·五行》说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论衡·记妖》:“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大戴礼·五帝德》说黄帝“乘龙”。《轩辕黄帝传》说“黄帝作龙衮之服”。《大象列星图》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史记·天官书》也说“轩辕黄龙体”等等。

四、炎黄曾经进行过大战,最后黄帝战胜炎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炎黄大战,黄帝胜了,炎帝败了。但败了,不是灭了。炎帝氏族的力量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此时,胜者的黄帝氏族为了笼络炎帝氏族的人心,便将炎帝氏族以凤(鸟)为图腾的旗帜与自己氏族以龙(蛇)为图腾的旗帜进行了改造,合二而一。

于是,在一个新的部落联盟诞生的同时,一面新的旗帜也随之诞生了——龙凤合体的“凤(鸟)首龙(蛇)身”或者说“鸟首蛇身”图腾诞生了。于是,在这面旗帜下,不论姓姜,还是姓姬,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龙凤呈祥”,绵亘千年,于是,我们都成了“炎黄子孙”。 这件“鸟龙”彩陶盆,就是炎黄两大氏族融合后为“祭天”而制作的一个法器,正是这件法器,为我们留下了一幅记录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事件的历史画卷。

关于“祭天”,请参看史前文化学者王先胜先生的解说《仰韶文化庙底沟期“鸟龙”彩陶盆图案释读》。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