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广东都城隍”(即广州城隍庙)前殿全景画是迄今唯一发现的清代广州城隍庙外观图。
正在修复的大殿及拜亭。
佛山祖庙城隍神像。
写有“广州府城隍主宰正直之神”字样的佛山祖庙城隍爷位牌。
一张清代外国人发黄线描画解开一个大谜团。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曾表示,“因找不到城隍庙‘历史模样’,修复只能根据史料记载进行。”日前,本报记者在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的协助下,意外发现一张该馆馆藏的“广东都城隍”(即广州城隍庙)前殿全景线描画,将为正在修复的广州城隍庙提供重要依据。
画作中,一对大石狮看护前殿,石柱逐级深入,石台基由近至远逐级抬高,外部屋顶上,有一对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一对小狮子各守一角。
前殿门前对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这张“广东都城隍”线描画忠实记载了广州城隍庙前殿(头门)正面五开间呈对称分布,一对大石狮看护前殿,前殿廊道门口两旁挂有大灯笼,石柱逐级深入,石台基由近至远逐级抬高;在外部屋顶上,有一对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一对小狮子各守一角。而在前殿大门,还挂有一幅“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大对联。整幅画作描写细腻,当年广东都城隍曾经的雄伟气派可见一斑。
前殿民国时修路被拆
昨天,全程参与广州城隍庙勘查设计和复修工程的广东古建筑保护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看到这张线描画后十分高兴,他表示,正在施工的忠佑大街广州城隍庙修复工程,将会根据这张清代线描画加以完善,以求做到修旧如故,最大限度恢复历史面目。因为整个设计、施工已经进行过半,调整将和原来设计协调进行。初步计划将在前殿门廊前檐口加一块竖放的“广东都城隍”木匾,以强调城隍庙的地域性。同时在前殿大门挂出“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木板对联,按历史上的原样恢复。
汤国华介绍,广州城隍庙去年底动工修复,计划在今年8月底之前完工。由于该建筑的前殿早在民国时期扩建马路过程就被拆毁,本次修复之前一直收集相关史料,但始终没能找到相关历史照片和原来建筑结构图,本次修复方案,是根据相关石碑文本,再参照同期高等级厅堂式建筑结构特点作为修复的重要参考。
目前仅大殿拜亭完整
“现在的广州城隍庙,唯有大殿及拜亭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本次修复工程,在完善修复大殿及拜亭相应构件的基础上,恢复民国初年被拆除的头门。”汤国华说,由于受西面新建南越国宫署博物馆的限制,又受东面前几年建的信德大厦阻挡,城隍庙的头门暂时只能建三开间,并往西稍偏离中轴线。
专家推断
描画年代:1722年~1920年
根据前殿线描画建筑特征,汤国华对其年代作出分析。“线描画上屋顶一对鳌鱼含脊,梁顶中间喷火,两对狮子一天一地各守一方。特别从屋顶正中绘制的火焰球可以得知,画中反映的是清代的广州城隍庙。因为,建筑屋顶的火焰球装饰是清代高等级佛、道、儒教建筑的典型特征。”汤国华指出。
“从线描画上前殿檐下那对灯笼标示的‘广东都城隍’可知,这张画作是清雍正年间‘广州都城隍’被升格为‘广东都城隍’之后留下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明清广东地方史专家陈忠烈指出。
陈忠烈说,根据清朝香山(今中山)人黄芝的《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广东观风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广州府城隍被获准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从此成为广东都城隍。当时升格后的“广东都城隍”,与同期北京的“都城隍”平级,而那时上海的城隍庙还只是“县级”城隍庙。
“1918年10月,广州成立市政公所,开始拆卸城墙修筑马路;1920年,因为扩建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庙前殿大部分建筑被拆除,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大街,前殿全景从此消失。”
据此,陈忠烈断定:“这张广州唯一的广东都城隍前殿全景线描画,描绘的就是清代清雍正年间(1722—1735)至1920年期间广州城隍庙的真容。”
入画原因:古“羊城八景”吸引洋人
“本次大修在大殿东墙内侧发现了镶嵌在墙壁上的《广州市财政局报告第九七五号》碑文,是民国十二年十一月七日由当时广州市财政局局长李禄超立,正好成为当时广州市经费紧张‘将城隍庙划段投承’的史实的证据。”汤国华透露。“维修中还在大殿大梁上发现‘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岁孟冬吉旦两粤广仁善堂绅董等募捐重建’板条,说明清代最后一次维修时间是在1909年。”记者看到,之前被砂浆批荡填埋的这块由当年广州市财政局局长李禄超立下的石碑,表面批荡已经被清除干净,字迹清晰可见。
“广州城隍庙清代曾经作为赫赫有名的‘羊城八景’之一,或许正是这一原因吸引外国画家目光,使得广州城隍庙成为当年外国画家笔下的重要描绘对象。”根据陈忠烈的研究,当时广州八景之一的“孤兀禺山”景,即在今天广州中山四路以北忠佑大街到儿童公园一带。“根据《羊城古钞》的木刻图,禺山高耸,云雾缥缈。此地有禺山书院、关帝庙、城隍庙,林木茂盛,为城中一景。”
有城隍庙就有城隍爷,广州的城隍爷到底哪去了?由于历史原因昔日城隍像如今已经不知所终,针对不久前广州和佛山两地之间对供奉于佛山祖庙的“城隍爷”“归属权”之争,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昨天首次向记者明确表示,广东都城隍庙修复后,将根据历史资料相应记载恢复广州城隍爷。
七月廿四城隍诞
一步一拜到庙前
正式有史料记载的广州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地点就在今天中山四路广州城隍庙的位置。
“城隍的级别被分为都、府、州三个等级,而广州的城隍庙到了清雍正年间被升为级别最高的都级。”明清广东地方史专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忠烈对广州城隍庙的历史做了疏理。
“广州最早的城隍庙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人在太平兴国三年(978)编成的《太平广记》有一篇小说《崔炜》,就是写唐贞元年间(785—805),一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南越国第一位皇帝赵佗的墓里,遇到一个叫做羊城使者的神仙。之后崔炜赶紧去城隍庙烧香,惊奇看到城隍神与自己在墓里见到的羊城使者竟然是同一个人,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这个传说可以作为广州在唐朝就建有城隍庙的佐证。”陈忠烈说。
到底唐代广州城隍庙建在何处?至今仍无文献考证。只有宋人祝穆在《方舆纪胜》记载在“州西城百步”,对此,广州文物专家陈泽泓先生作出大胆推断:“古代城隍庙必须要建在城市中心,由于广州的中心城区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变迁,唐代城隍庙的遗址应该就在现在城隍庙不远的地方。”
“正式有史料记载的广州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地点就在今天中山四路广州城隍庙的位置。”陈忠烈说。
据清人黄芝在《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广东观风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广州府城隍被获准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当时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在中轴线上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等。史料记载,当时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是城隍诞辰,想烧头香的人要连夜排队,有人更是从东、西城门起,一步一拜直达城隍庙前。
1920年广州扩建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庙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留下拜亭和大殿。1993年城隍庙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