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如何传递博物馆文化?

我国实体博物馆由于时空的局限,多采用文献式或纲要式主流展览体系,较重视展览的科学性、逻辑性,强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宣教功能,而对文化审美与心灵愉悦功能考虑较少,大部分展览主题挖掘肤浅,陈列周期过长,陈列手段单一、陈旧、呆板,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不高。为此,博物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巨大空间进行展示,在展示上,应注重主题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应注重营造情境气氛,注重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注重展品深层价值的展现,包括展品背后的故事、历史意义、教育意义、创新意义及艺术价值等,多角度、多方面地阐释展品,让观众体验到数字博物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

实体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是一种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其信息交流存在不对称;文博信息输出多,而观众信息反馈少。而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则可打破这一局限,建立起一种互动平台与机制。公众既可对展示进行浏览及鉴赏,听专题讲座,还可以网上留言,写下个人观感,向博物馆进言等。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建立网上“文博会员之家”,开展网上沙龙、论坛活动,让社会上的文物爱好者或较高艺术审美水平的民间人士担任论坛版主,引领大众认识文物的精神内涵;在网上进行民间宝典的虚拟现场展示交流等,真正筑构起文博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与机制,更好地促进精神文化的传递,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修养的观众不同的精神需求。

数字博物馆的交互性不仅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搭建起一条信息交流的平台,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服务社会和公众。许多博物馆藏有大量古籍善本、文献资料、原版书、各种历史时期照片等珍贵资料,除少数用于陈列和查阅用途外,大都封存在博物馆的库房柜橱中,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博物馆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行面向社会的有偿资讯服务。这样,一方面博物馆可赢取一些经济收益,弥补经营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满足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文博网站还可开发网上购物服务项目,方便参观者网上订购书籍、图录、纪念工艺品等。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