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龙窖山疑为瑶族千家峒 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

 

石头堆垒而成的石屋遗址。

 

    临湘龙窖山疑为瑶族千家峒

    神秘堆石遗存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石构遗址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在瑶族中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个理想家园,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灾害,瑶族人称之为“千家峒”。湖南临湘市龙源乡龙窖山,经过民俗学家们考证,推测是瑶族同胞寻找的失落的家园——千家峒圣山。记者昨日获悉,湖南发现之旅专家考察团已走进龙窖山,确认这里是“少数民族堆垒的遗存”,并推荐龙窖山遗址申请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秘堆石分布竹林中

    龙窖山遗址主要分布在临湘市龙源乡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龙源乡石窝山上竹林之中,其中有一块地方,到处可见顺着山势用石块垒堆成的长方形、瓜子形、扇形、半圆形等多种形状的堆石,被当地文物工作者称为“堆石墓”,各个“堆石墓”不用任何泥浆堆砌而成。不少墓前还树立起巨石,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其中石窝山中部的石柱大体呈六边形,当地文物工作者认为,应为“祭坛或仪式场中央树立的神树、神杆、神石和图腾柱,以交通天地人神”。

    在龙源乡共分布着52处500多个以石构筑物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其中,石窝山上在6000平方米范围内就有62个堆石遗存。


    民俗学家认定为千家峒

    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说,曾试掘过几座“堆石墓”,经从墓内和墓外取土,送往北京大学进行相关考古科学测试,发现墓葬年代最早为隋唐时期,最迟为明代。与此同时,发现墓内取土样品中所含磷的成分,比墓外的明显要高,以此可以说明墓内曾有骨骼存在。

    龙窖山遗址的发现,引起了瑶族专家的关注,并认定龙窖山就是瑶族同胞寻找的失落的家园——千家峒圣山。瑶族没有文字,所有历史都是靠口口相传的瑶歌流传下来,在被认为瑶族史诗《盘王歌》中,记载有瑶族是漂洋过海而来,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叫千家峒,而龙窖山西傍洞庭湖,可能就是瑶族人当时称的“海洋”。为此,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玉时阶教授还出具了一份《关于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千家峒的认定意见》,认为“龙窖山应该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但同时指出,结论“仅是从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看法,最终结论还应取得考古学研究的支持”。

    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遗址是否确实是瑶族同胞追寻的失落的家园千家峒呢?对此,湖南发现之旅考察团的专家表现得非常谨慎而保守,而对其价值却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认为,根据目前挖掘所得考古证据,龙窖山遗址尤其是“堆石墓”等暂时只能称为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石构遗址”,但这些堆垒遗存是长江以南罕见的大规模石构遗址,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石构遗址,“中国少有,价值很高”。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表示,龙窖山遗址规模大,这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将推荐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