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圈可点明扇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贤法书书扇册


◎胡西林
        十二开明代泥金书法扇页册是可圈可点的传世艺术佳作,其可圈点处有三:一、十二帧扇页俱为泥金底子,品相佳;二、十二位书家均史册有载,都是名家;三,十二帧书法皆为书家得意作品,非常难得。如果按生年排列,十二位书家依次为:祝允明、文征明、文彭、周天球、王世懋、屠隆、张瑞图、文震孟、候豫瞻、陈元素、归庄、吴山涛,其中除了归庄与吴山涛生于明末万历、天启年间,卒于清初康熙年间以外,其余十位均为明中期的天顺至晚期的崇祯年间人,并且都是学养书艺俱佳的硕学之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本泥金扇册是明中晚期书法的一个缩影,这是这本册页最可圈点的地方。
        中国人使用扇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折扇则起自北宋,起初由日本传入,但是入了中土后在漫长的五六百年里并不被重视,原因是士大夫们顽固守旧,视折扇为轻佻之物。所以自宋以降,士人所用,市面流行的都是团扇。直到明初的永乐年间,因为永乐皇帝的偏爱,喜其卷舒之便,就命内府大批制作,折扇才开始普及起来。之后,大约是明朝的成化年间,在折扇上开始兴盛题字作画,并且衍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为人们喜爱。从那时候开始,文人书画家们就多了一个用武之地。而且,因为名家在扇上题字作画,人们用扇时就会加倍小心,即使用旧了或者扇骨有损也舍不得将扇上书画扔掉,而是揭下扇面,一分为二,单独装裱扇面书画继续欣赏,这在清代中期之后尤为通行。金笺扇面则更受人珍视,因为材料贵重,工艺又复杂,在当时它就是有身份和有钱人才用得起的东西。但金笺扇面起用的确切时间则不得而知,大约是随着在折扇上题字作画的兴起而兴起。起初是块金、洒金,之后出现了泥金工艺。当时苏州制扇很有名,而苏扇中最有名的品种就是金笺折扇(当然,一把折扇在当时让人喜欢,除了扇面以外还必须包括扇骨的材质及工艺等重要因素在内),可以说,金笺折扇就是从苏州流行起来的,那是怀袖雅物,体现人的身份地位,这股风气一直到清末民国初年还在流行。假如我们对这本扇册十二位作者的籍贯作一梳理,就会发现十二位书法家中有八位是苏州或者苏州地区人,三位是与苏州连成一片的江浙人:屠隆是浙江鄞县人,候豫瞻是上海人,吴山涛是杭州人,只有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这是巧合?不尽然。江浙一带向来文人荟萃,经济富庶,金笺扇面产自这里并且在这儿流行自有它的道理。而张瑞图尽管是福建晋江人,但是他在京城做大官,不要说要啥有啥,他本身就是江浙的常客,从他存世的绢本包括笔者见过的另外两帧张瑞图的金笺书法扇面看,他所用的绢绫笺扇几乎都是产自江浙,假如仅仅从物质层面看,这是经济使然,然而这片土地的富庶向来就不单单是经济的富庶,而是与文化的繁荣紧紧相连,就是今天的苏杭,或者谓之江南,依然是这样。
        其实在金笺扇面上作书法并不容易,要做到纵横驰骋地挥写难度就更大,因为金笺尤其是泥金笺比宣纸难吃墨,何况还要受形式的局限。但是十二帧扇面的书法写得都很好,无论是祝允明、张瑞图的草书,还是文征明、文彭父子的亦行亦草,抑或周天球、文震孟、吴山涛等人的行书,家家都是张弛有度,挥洒自如,丝毫没有因为金笺扇面的昂贵被束缚手脚,也没有因为书家的“张狂”(比如祝允明)无视扇面的形式难度,而是在“法”与“非法”之间恰到好处地施展才华,抒发性情,十分难能可贵,保存得那么好,就更不容易。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求一帧明代金笺扇页书法或许不难,但是求一册就难,求一册品相既好书法尤佳,而且可以大致看作是一个时期书法面貌的金笺扇册则更难,当引为重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