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城闸站:造福千年 400年前淮河从扬州入海入江

 

 

 

 

     400年前,淮河始从扬州入海入江,扬州地势随之演变成北高南低。由此,古运河自北往南流淌,最终汇入长江——

    在扬州城,有多少闸站在保卫城市的安全?“主要有10多个闸站。”扬州市涵闸管理处付正荣说,这些闸站,大多分布在古运河沿线。

    扬州城区的水大多是‘客家水’,古运河从京杭大运河引水。在引水口不远,建有扬州闸,正常情况下,扬州闸是古运河上的进水总闸。

    顺这古运河流向,依次在沙施河、邗沟河、漕河、北城河、小秦淮河、响水河、二道沟、安墩河等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建有太平闸、黄金坝闸、高桥闸、便益门闸、龙头关闸、响水闸、二道沟闸、安墩闸等。

    另外,在城东有通运闸、陶瓷厂闸、七里河闸、曲江闸;城西新挖的沿山河上有沿山河闸;在汤汪有大众闸;同心河上有LU里闸……

    400年前,淮河始从扬州入海入江,扬州地势随之逐渐演变成北高南低。由此,古运河自北往南流淌,最终汇入长江。而在长江入口处,就是瓜州闸。

    “龙头关闸”:龙头吐水是传言

    南通西路,龙头关,几名游客正在亭下闲聊,他们是安徽人,认为这里“也是钞关”。其实,龙头关是明代就有的水利设施,是调节城内外水量的闸门,当时名龙首关,与钞关不是同一事物。

    谈起龙头关的来历,流传着一个关于龙头关、龙背、龙尾田这一条龙的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担心江山不稳,与刘伯温商量对策。刘伯温说,听说江北有块龙地,龙地育龙种,龙种长成真龙,只有毁掉龙地才行。刘伯温来江北寻找龙地,看到扬州上空祥云缭绕,发现龙已长成巨龙。龙头守着运河,不让江潮漫溢,防止内涝成患;龙背高高隆起,抵御倭寇入侵;龙尾插在地里,让老百姓在上面耕耘劳作,安居乐业。刘伯温不敢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但又怕龙将来出来抢江山,于是在龙头上砌了一座水关来镇龙,在龙背上打一口井来钉龙。龙不能动弹,只能嘴里吐水报警。这座水关就叫“龙头关”;那口井叫青龙泉,位于古天宁寺内;龙背就是现北柳巷的一带高坡,这里是扬州城最高的地方;龙尾位于现在的邗江槐泗镇西。

    关于龙头关闸,《扬州市志》有明确的说法:“龙头关在小秦淮南端,原在挹江门西城墙下有拱门水关,城里有水关桥,桥下两侧各置一石刻龙头,故名。”龙头关附近的老人们回忆,龙头关朝北洞口东西两侧各有一石雕实心龙头,东边一个形态凶猛为公,西边一个形态平和为母,“龙头吐水应只是传言。”

    龙头关在“文革”时被毁;后来挖管道时,又被挖,3米高的砖砌墙又被挖掘机拦腰切断。

    现在的龙头关,已经过翻修。闸站是仿古建筑,由泵房和管理用房两部分组成。泵房两侧设置泵站,泵室净宽2.6米,中间设置闸门,闸门为双吊点,净宽3米。在闸门前,还有两只仰天长啸的龙头。

    “虽然过去很有名,而且也是调节城内外水量的枢纽,但现在的龙头关闸只是很小的闸,水利地位远不及过去。”就在它的不远处,响水河闸和二道沟闸都要比它大一点。“只是没有龙头关那么有来头。”付正荣告诉记者,如响水河闸是平板闸门,净宽3.6米,净高2.4米;二道沟闸是套闸,具备通航能力,闸门采用升卧式,净宽近5米,净高5米。

    目前,二道沟闸正在改建,“在距离该闸以西120米处建设一闸门,两闸门净宽6米,两闸门之间的闸室宽12米,闸室内可同时停泊15艘长4.4米、宽2.8米的中画舫,20分钟内画舫能通过船闸。”

    另外一个闸站也颇有“来头”,那就是便益门闸。虽然便益门闸站1978年才建成,但闸站所在的地理位,具有历史历史渊源:万历二十年(1592)便益门外北城河水位高于运河,在运河口建坝以蓄内河之水,堤内吊桥即便益门渡,船皆集于此;清光绪元年(1875)改吊桥为石梁桥。

    据悉,城区闸站陆续经过翻修,提排能力和河道换水能力明显增强。而为了与扬城的古城风貌相配,许多闸站都建有仿古风格的建筑,“闸站新貌也是古城风景线。”

    瓜洲闸:1200年的变迁

    瓜州闸,扬州城区的所有的水,最后都通过瓜州闸排入长江。

    如今的瓜洲闸,闸上杂树生花,白鹭纷飞,环境优美,已是游览胜地。而为人所不熟知的是,瓜洲运口历经1200多年的变化,才有了今日的瓜洲闸。

    瓜洲运河自唐开元开挖以来就在通江口门设立了埭和斗门(单闸),而成为最早的瓜洲枢纽。埭和斗门运用的时间也比较长。

    宋代,瓜洲运河改堰为闸。《宋史·曾孝蕴传》云:绍圣中(1094~1097年),管干发运司建言:"扬之瓜洲等处,易堰为闸,以便漕运、商贾。既成,公私便之。"说明宋时瓜洲运河已改堰为闸。但是,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初,淮南连年干旱,漕运不通,扬州尤为严重,数百里运河中间没有节制,为了节省水源,除于真州太子港(今仪征市龙河)作一坝,于瓜洲河口作一坝,又恢复了龙舟堰。不过这时总的趋势是以闸代堰,受水源限制,认为闸可以随时启闭,但耗用水量较大,反过来又经常以坝代闸。《宋史·河渠志》云:"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扬州运河,惟藉瓜洲、真州两闸潴积。今河水走泄,缘瓜洲上、中二闸久不修治,独潮闸一座转运、提盐……"可见这时,瓜洲已有上、中二闸及潮闸计三座。绍兴四年(1134年),为使扬州诸堰不被金人利用,下令焚毁。五年(1135年)又下令恢复瓜洲闸。

    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瓜洲东西港兴建了十座坝(软坝),用于船只盘剥,替代了宋时的三座闸。

    坝在运用上不如闸方便,闸随时可以启闭,比较灵活;坝不能,开了要堵,堵了要开,费工又费时,做不到及时运用。

    景泰五年(1452年),因为冬春长江潮位低,漕船易于搁浅,在瓜洲坝下建闸,出现坝、闸联合运用。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瓜洲增建留潮、通江二闸。

    弘治十年(1497年)总漕都御史李蕙,于瓜洲新坝至仑坝、一坝至四坝港口下各建一闸,这是在坝外建闸拦潮蓄水,以便粮运。

    嘉靖四年(1525年),又因为成化时所建的留潮、通江二闸已废,将瓜洲、留潮闸向南移,改名瓜口闸。

    嘉靖六年(1527年),漕运都御史高友玑于瓜洲西江嘴建瓜洲闸,当时监工者不慎,人员受赂,不按规定建闸,地方上一些人又说建闸容易把水排泄掉,建了闸竟然不用。这也说明变革之难。

    隆庆五年(1571年)给事中张博,改瓜洲土坝为闸,以便漕运。

    隆庆六年(1572年),总河万恭提请建瓜洲闸。自时家洲至花园港(今瓜洲西),新开河六里多长。是年冬,建成两闸,一为广惠闸,又名头闸;一名通惠闸,又名四闸。自此漕船经瓜洲不再盘坝,免去车盘之苦,这是明代瓜洲改坝为闸之始。

    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因开闸易于耗水,又封闭瓜洲闸,并定每年只准开三个月,漕船过后重又封闭。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江流主流北移,瓜洲开始坍江,通惠闸坍塌入江中。

    光绪四年(1878年),拆除广惠闸。此后瓜洲坍坍停停,停停坍坍。光绪二十一年(1859年),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使瓜洲后退,瓜洲坝闸一古脑儿也就随坍而去。

    瓜洲自光绪年坍失以后,瓜洲运河一直沿续到1949年以后均是敞口,为了蓄水,瓜洲口门年复一年处于堵拆坝之中。

    自1953年至1965年,先后在古运河湾头镇、宝塔湾、四里铺、五柳庄、六浅、瓜洲镇等地打坝21次。因坝的位置多处于瓜洲,筑坝土源十分困难,堵堵拆拆,劳民伤财,多次要求建闸。1969年秋,江苏省水利会议期间决定同意建闸。1970年终于建成了瓜洲节制闸。1974年又建成瓜洲船闸和抽水站。形成瓜洲小型水利枢纽,具有灌溉引水、防洪、排涝、通航、排换扬城污水的功能。

    2001年11月对瓜洲水利枢纽进行除险加固,拆除老节制闸,新建瓜洲节制闸,3孔,每孔8米,设计排涝流量361秒立方米,自引流量155秒立方米。同时对原船闸、排涝闸进行加固。又对原抽水站进行更新改造,装置16台套立式流泵,提水能力21秒立方米。新增“千年咏扬州”百首诗廊。至2003年全部完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