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真骨现人间 将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久供奉

 

    6月12日上午9时15分,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真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崔佳明/摄

 

 

珍藏有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南京博物馆迎请至栖霞寺。施向辉/摄

 

 

 佛顶骨“一级安保”通过市区 辛一/摄 制图/李荣荣

 

 

    6月12日,佛顶骨舍利被供奉于特制的楠木刻金莲花须弥座上。当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栖霞寺举行。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千年后重现人间。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佛顶骨舍利

 

 

感应舍利图 南方日报 图/王辉

 

 

    6月12日,供奉着感应舍利的舍利瓶在金棺内(摄于大典现场电视直播画面)。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6月12日,第5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厚礼!

    上午,南京古栖霞寺举行了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等一系列圣物重光于世。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佛顶真骨,这次重光活动迎来了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以及四众弟子数千人。能够在中国发现佛顶真骨,再次显现了中国在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也因此奠定了南京作为“中国佛都”的地位。

    [迎请]

    被堵司机望着车队双手合十

    昨天早晨6点,记者就来到了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此时朝天宫的东门口已经站了许多人,他们统一穿着咖啡色的居士服,排成四队,分列在门口,手持鲜花,双手合十,口里念着佛号,神情非常虔诚,现场显得非常庄重。

    一位姓张的居士告诉记者,她是江宁人,昨天早晨4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先来到鸡鸣寺,随后由鸡鸣寺的师父带着,来到了朝天宫东门,这里将是迎请佛顶真骨的正出口。

    对于佛顶真骨的保护,完全是“外松内紧”。在朝天宫外,看不出任何异样,门口立着两名保安,查验进出人员的工作证。但在接近供奉佛顶真骨的房间,每隔20米左右就站立着一组保安,警惕地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

     6:50,门前广场开始清场。不久,大报恩寺考古领队祁海宁戴着洁白的手套,捧着装有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以及感应舍利的锦盒缓缓从库房里走了出来,将锦盒安放到条案上。

     7:30,迎请法会隆重举行。庄严的时刻正式到来,天空也是一片晴朗,下了多日阴雨的南京一扫阴霾。

     7:50,迎请法会结束,栖霞寺住持隆相法师跪拜之后,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锦盒,向朝天宫的东门走去,传义和曙光两名法师随行两侧护卫。

    走出东门,隆相法师走上了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一辆考斯特车。这辆车早已装饰一新,车身由鲜花装饰,还有大大的“佛”字。

    根据制定的迎请路线,从朝天宫出来后,要从建邺路一路向东,没有任何绕行,寓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一种由西到东的过程。但从建邺路一路向东,必须要经过白下路,而白下路是一条由西向东的单行线。

    为了确保佛顶真骨的安全,交管部门沿路采取了“一级安保”措施。当车辆经过某个路段时,该路段的双向车辆都不允许通行。但考虑到尽可能不扰民,交管部门决定,护送佛顶真骨的车队经过时,同向行驶的小车将不限制,只不允许货车进入。但其他道路交汇过来的车辆,在车队经过的时候,必须在路上停下来。

    虽然昨天的迎请车队让周边的道路暂时拥堵,但许多司机都表示理解,而且有的还很兴奋。一些被堵在路上的司机并不着急,当他们看见前面的车队,有鲜花和“佛”字,都知道是运送佛顶真骨的车,一些司机虔诚地双手合十,目送车队渐渐远去。

 

    [启请]

    装舍利的琉璃瓶非一般大


     8:40,迎请佛顶真骨的车队到达了栖霞寺的门口。当隆相法师捧着锦盒下车的时候,一名僧人立即举着华盖,站到了隆相的身后,还有的执幡,这是佛教的最高礼仪。

    在佛顶真骨快要进入栖霞寺大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居士,手里捧着鲜花,列队向圣物礼拜。而与佛顶真骨在地宫相处了1000年的阿育王塔早在之前就被请到了栖霞寺。两件圣物在栖霞寺重逢。

    启请佛顶真骨的地方在栖霞寺的藏经楼,央视记者早上先行探访时,这里的温度是20℃,相对湿度是80%,就是模拟地宫的环境,保证在启请的过程中对文物只有最小程度的伤害。

    上午9点,隆重的启请开始了!隆相法师将装有金棺银椁的锦盒交到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的手上,由他放置到法堂宝位上。除去上面的黄色锦缎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长方形锦盒,揭开盖子,里面是两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锦盒。将两个锦盒的盖子拿掉,真正的“主角”才现身,一个盒子装着方形银函,另一个盒子里就是金棺银椁。

    负责启请的是大报恩寺考古领队祁海宁和他的助手。

    两个盒子,先启请哪一个?只见祁海宁面对着两个盒子,深深吸了一口气,双手先伸进了右边的盒子里,小心翼翼地将银函从盒子中取出,放在工作台上,这是一个方形的盠顶银函,边长近20厘米,函顶凸出的是二龙戏珠图案,四周共围绕着8只凤凰,函体四面各有一个佛坐像,在佛教中被称为四方四佛:东方为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为不空成就佛。银函内是一个扁方盒,边长约有7厘米,盒顶有一个菱形图案,称作“斗方”,寓意长寿,盒身遍布精美的花草纹。

    几乎不费什么力,祁海宁将顶盖从盒子上取走,银函内还有一个小银函,这时祁海宁退到一边,一位助手举起相机对银函拍照,另一位助手拿起尺子丈量并记录,这完全是按照考古的流程进行。

    记录工作完成之后,祁海宁打开了小银函的盖子,按照碑文的记载,这里供奉的应该是十颗感应舍利,但是盖子一揭开,里面躺着一个琉璃瓶,透明的,形状与净瓶差不多,因为比较大,只能顺着银匣内的对角放着。

    “以前也看过装舍利的琉璃瓶,但没看过这么大的。”尽管还没看到舍利,参与央视直播的社科院考古专家李裕群已经很兴奋,他曾参加过多次考古发掘,但看到这么大的琉璃瓶还是第一次。取出的琉璃瓶被放在了微距摄像机之下,据介绍,这台摄像机可以将东西放大80倍,可将一颗米粒放大到拳头大小。

    过了一小会儿,记者惊喜地发现,看到瓶中确实有米粒样的东西,李裕群认为:“这应该就是感应舍利。”

    随后,祁海宁又从锦盒里取出了长形的金棺银椁。金棺银椁的两端,绕着两根金丝,祁海宁轻轻拿着棺椁,他的助手向外轻轻一拉,这个已经成为圈形的金丝就脱离了棺椁。

    接着,祁海宁轻轻打开了外面的一层银椁,里面就是金棺了。当金棺打开的一刹那,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里面供奉的正是佛顶真骨!佛顶真骨呈灰褐色,蜂窝状,直径5厘米左右。金棺里除了佛顶骨之外,还有两个琉璃球瓶。

    如此重要的金棺银椁启请的时候,怎么这么方便?考古人员也没有用任何辅助工具。原来,在启请之前,考古专家就一直对金棺银椁进行研究,还用X光进行了透视,发现金棺银椁本身没有什么机关,只是用这金丝在外面绕成了一个千年扣的模样。只要把这金丝卸下来,金棺银椁的打开就非常方便。

    佛顶真骨被从金棺里请出来后,考古专家立即将其供奉到了一个特制的箱子里。

    [观礼]

 

    首批千人

    有幸瞻礼佛祖圣物
     

     10:44,启请仪式结束,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也被供奉在了特制的玻璃箱内。瞻礼仪式开始了。

    有幸成为第一批瞻礼者的,一共有1000多人,他们被分成四批,分别进入毗卢殿内瞻礼。先由贵宾进入,其次是大和尚,随后是记者和信徒居士。因为人太多,记者进去的时候,每走一步都要等好几分钟。走到大门的时候,又等了半个小时才能进入。原来,为了控制人数,每次进去不得超过20人,毗卢殿内分成四道岗,每一道岗都要进行拦截。而且不允许拍照和合影留念,记者瞻礼时,旁边的安保人员一个劲催:“快一点,快一点。”

    到中午12点,毗卢殿内只准出,不准进,瞻礼仪式结束,没有瞻礼到的人,只能等下一次了。

 

    没有之前设想的子母扣、丝绸包裹以及难解的千年锁

    启请金棺银椁仅用了短短几分钟

 

 

金棺银椁依然金光灿灿,启请过程非常顺利 摄影/施向辉

 

    在4.2米深的地宫中瘗藏千年后,“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再度重现人间!没有之前设想的子母扣,没有丝绸包裹,也没有千年锁,一切都那么顺利,短短几分钟,考古专家们轻轻“请”走了银丝、金丝,露出了里面的圣物。

    事实证明,昨天上午的启请,使瘗藏千年的佛教圣物盛世重光,金棺银椁内的佛顶骨舍利及感应舍利,与碑刻铭文记载相互印证,完全一致。在重光的那一刻,有太多的惊叹,更有太多的奥秘待解。     

    解密1:启请为什么如此顺利?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没遇上难解的“锁”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世界上至今为止唯一一枚佛指舍利,回想起当年的启请过程,曾经主持法门寺考古的韩伟感慨万千,当年的佛指舍利有丝绸包着,他用了两小时才好不容易解开千年结,后来又碰上了千年锁。过五关斩六将,韩伟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让佛指舍利重现人间。

    相比较而言,长干寺地宫“佛顶真骨”的启请就顺利多了。“佛顶真骨”供奉在长方形的金棺银椁内,虽然已经在地宫中沉睡了千年,但金棺银椁看上去保存相当完好,依然金光灿灿,没有出现锈蚀。也许祖先们预料到佛顶真骨会盛世重光,所以,他们没有“为难”文物专家。

    记者看到,整个启请过程中稍微有点难度的就是须弥座的长方形金棺银椁。这套金棺银椁长和高约为15厘米,宽约六七厘米,椁盖上有细密的花纹,前头还垂下了两重屋檐。椁身四周有持金刚杵的天王或力士站在门前,代表天龙八部,即佛祖的护卫;还有吹笛和排箫的天女天象,衣带飘飘仿佛凌空飞行。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这个银椁的造型明显寓意佛祖居住的宫殿。银椁内是一个小一号的金棺,用金丝捆扎,防止棺盖滑脱。现场,专家们用手轻轻“推”着捆绑的金丝,没用几分钟,就解开了千年谜底,露出了里面的佛顶真骨。

    昨天下午,说起佛顶真骨的启请,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说,这次启请之所以用了不到半小时,就让全球华人都瞻仰到了佛舍利和佛顶真骨,那是因为之前做了很多模拟试验,最最重要的是,金棺银椁没有被锈蚀,而且没有设置特别难的人为障碍。“如果像七宝阿育王塔那样,外面用丝绸包裹着,又打了一个结。你想想,这个结千年了,都凝结在一起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弄坏丝绸,就会给启请增加很多难度。”

    解密2:佛顶真骨到底有多大?

    台湾星云法师:佛祖在心,不要追问大小

    佛祖释迦牟尼荼毗后,阿难尊者得到的舍利,有八斛四斗,另一说一石六斗。从有关佛教典籍记载,以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来看,释迦牟尼佛荼毗后所留舍利大致分为:一种是没有烧尽的遗骨,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如无色珠般光莹坚固的珠状舍利子。此舍利子中,又有骨舍利、肉舍利等之说。佛牙、佛指骨、佛顶骨舍利比较稀有,而后者“舍利子”居多。

    佛顶骨,本来是指佛顶肉髻,是佛三十二相之一,“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槃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坚实,穷劫不坏”。按文献记载,东晋法显曾在那竭国酰罗城见过,说是佛顶骨黄白色,形如蜂巢;唐代玄奘也曾见过,称佛顶骨黄白色,周长一尺二寸,发孔分明;七世纪中期,王玄策曾将佛顶骨舍利请回中国供奉。综合文献,其特征是形如蜂窠、颜色黄白、发孔清晰。

    昨天上午,佛顶真骨盛世重光。透过玻璃罩,记者看到,佛顶真骨不规则,比鸡蛋稍微小一些,黄白中隐约透着一点黑,中间还有非常清晰的发孔。盛世重光的时候,现场信徒长跪,双手合十,感受佛光普照。一位专家说:“这块佛顶真骨可能是记载的相对小的那一块。”

    很多人都问,这个佛顶真骨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不规则?台湾星云大师说:虚空无相,无所不相。不要去问,这到底是不是佛顶真骨?什么形状?多大?多小?多长?只要我们心中有佛祖,佛祖就在我们心里。

    在发布会上,很多记者问,为什么佛顶骨会发黑?华国荣解释说:供大家瞻仰的佛顶骨是能够和文献记载对应上的。“文献记载就是黄白色的,你们仔细看,就是这样的。”

 

    解密3:长干寺、大报恩寺同一个地宫?

    专家:大报恩寺沿用了长干寺的塔基

    从2007年开始至今,中华门外长干里的考古发掘已经有3年多了。昨天下午,华国荣透露,所有的考古发掘都将于今年底结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报恩寺的考古发掘谜团全都破解了?虽然考古专家们已经发现了大报恩寺塔的塔基、香水河等,但是,至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大报恩寺塔的地宫在哪里。

    那么,大报恩寺地宫和长干寺地宫是不是就是同一个呢?华国荣说,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大报恩寺塔基沿用了长干寺塔基是没问题的,但是,大报恩寺有没有再造地宫,那就很难说了。早在600年前,大报恩寺塔还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台阶,而在文革期间,这个台阶已经被化为了尘土。会不会大报恩寺自己的地宫被毁坏了也很难说。“但是,沿用长干寺地宫也是未尝不可。”

    解密4:感应舍利几颗?

    专家:是否是10颗要回去检测


    “感应舍利十颗”,这是石函、丝绸上都有明确记载的。昨天,方形银函启请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装着舍利的琉璃净瓶,启请的时候,现场的专家不禁喊道:“这个慢一点!这个一定要慢一点!”因为这个琉璃净瓶很薄。随即,专家们把琉璃净瓶放到了显微镜下,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里面米粒大小的舍利子多数是乳白色,还有的是黄色,有一枚是黑色。

    在随后启请的长方形金棺中,又露出了3个琉璃净瓶,这些瓶子中也装有舍利子。不过,记者发现,栖霞寺藏经楼内供奉的是从方形金棺中启请出来的琉璃净瓶。

    它们就是感应舍利吗?这些感应舍利究竟一共有多少颗呢?曾经主持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的专家韩伟向记者介绍说,感应舍利的来源很值得研究,很可能是梁武帝在大同四年供奉过的舍利,非常珍贵。当时,梁武帝把舍利子用水盛着放在碗里,其他舍利都浮了上来,只有最小的一颗就是沉在碗底不动。梁武帝拜了又拜,一共拜了几十拜,这颗舍利最终才浮出了水面。那么,昨天现场供奉的究竟是不是感应舍利呢?专家解释说,这个还需要检测。

    韩伟介绍说,当时法门寺地宫出土佛指舍利,为了鉴别真伪,他用舌头舔了一下。而这次,专家介绍说,需要用仪器探测一下,才能鉴定出来,哪个里面是诸圣舍利,哪个里面是感应舍利。而且,感应舍利是不是就10颗,也要回去做检测以后才能得知。

    解密5:舍利如何保护?

    专家:要相信科学而不是眼睛


    昨天,佛顶真骨供奉现场,记者看到佛顶真骨保存状况较好。不过,这并不能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安心。在历时千年的瘗埋中,因为铁函进水,阿育王塔整个泡在水中,作为骨质文物佛顶真骨变化情况如何?它发黑的颜色是不是因为氧化反应?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评估。

    其中最让人担心的是水浸文物的保护问题,当初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刚出土时,因为浸水而软得像面条,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圣物泡在乙醚中长达1年零3个月,将舍利中的水分置换出来,乙醚具有高挥发性,通过创造合适的环境,使舍利快速完成脱水过程。20多年过去了,法门寺佛指舍利保存状况仍然非常好。

    主持法门寺考古工作的韩伟说:“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科学分析,现在高分子材料更多,长干寺佛顶真骨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昨天,藏经楼内供奉了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请出一年多,“塔王”看上去保养得很不错。不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介绍,阿育王塔的保护是个难题。造塔时用檀香木制成塔身,接着将各种宝石嵌在塔身,最后将有孔洞的鎏金银皮蒙在塔身上。阿育王塔干燥后木胎缩水近10%,相当于“瘦身”后小了一号,那么它和银皮就发生了错位,宝石无法既嵌在木胎原位又从银皮的孔洞中露出。如果找不出让木胎“长大”的办法,那么就需要“脱胎换骨”,用新的木材来替代。

    启请新发现:佛像依然金灿灿,金棺香料很神秘,水晶球很独特

    千年琉璃瓶是否“中国造”?
    

    昨天的启请,让世人惊叹:原来除了预料中的佛顶骨与舍利,金棺银椁中还藏有这么多佛教圣物:水晶球、佛像、净瓶、香料……历经千年,鎏金佛像依然金灿灿,金棺银椁内更是有一股神秘的香气,一个斜放着的透明小瓶则引来专家是否为中国造的争议……短短的启请过程中,几乎每一分钟都有新的惊喜。

 

 

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净瓶展示在世人面前 摄影/施向辉

 

 

银函上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辨

 

    亮点1 

   鎏金佛像:千年依然金灿灿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佛顶骨舍利的时候,眼尖的专家发出了一阵轻微的“惊叹”!为啥?他们发现,装有舍利的净瓶右下角还有一尊闪着金光的铜鎏金佛像。

    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佛像看上去依然很光鲜,就像新的一样。佛像身上的衣着细部栩栩如生,可见当时的雕刻工艺是如何细致!专家说,这尊小佛像是铜鎏金,在当时来说,这种工艺是非常了不起的。

    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但铜不易镀上金。首先将要鎏金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要达到平整光洁。最好还要用椴木磨碳磨细腻,总之表面越光洁鎏金的效果越好。

    这尊佛像历经千年,可见当时的鎏金工艺已经高度发达。

    亮点2

    香料:启请现场有股香气

    昨天上午,当考古人员打开封存千年的金棺银椁,站在附近的工作人员立即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这股香味是从哪里来的?金棺打开之后,真相显现了出来,原来,在佛顶真骨的边上,有一块白色的东西,这就是神秘的香料,这种香料历经千年,却仍散发着一股香味。

    这香料是由什么构成的?目前,香料的成分还不得而知,考古人员要对香料进行取样分析,才会知道是由什么组成的。但从以往的考古来看,法门寺的地宫内,佛指骨舍利的边上,就曾发现过类似的香料。这些古代香料都是完全天然的。

    那么,佛顶真骨旁边的香料有什么作用呢?专家认为,香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常被用来作为供养菩萨、本尊的圣品,密宗《大日经》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佛经和僧人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焚香供佛很快就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要泼洒香水,将香当作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与献礼。

    金棺内的香料除了有宗教仪式上的功能外,还能起到杀菌除湿的作用,所以,金棺内放香,有一举多得的功用。“具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要进行检测,分析它的构成成分是什么?从而分析出它的药性来。”

    亮点3

    这个水晶球很独特


    在银函内琉璃净瓶的边上,还有一枚圆溜溜的水晶球。从长干寺地宫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发现了好几颗水晶球了。这些水晶球都是礼佛用的,只是,大家没想到银函内居然还有这样独特的水晶球。

    那么这枚佛珠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分析,这很有可能和佛教的仪规要求有关。早在上世纪90年代,贺云翱在江苏涟水考古,就曾挖掘出一个装有高僧舍利的函,舍利的边上就围有一串佛珠。“综合其他的一些佛教界考古发现来看,舍利的边上,都会装有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琉璃、水晶、或金银装饰品,这些珍贵的物品,有的是施主施舍的,有的是根据仪规要求,必须要放置的。至于这个净瓶边上的那枚水晶球,是否由他人施舍,就无法获知了。”

    亮点4

    纹饰:鎏金工艺很精致


    “一千年前就有这样的鎏金工艺,实在太震撼了。”工艺美术大师王殿祥说,在宋代,鎏金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又都全手工制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金棺银椁上的纹饰,一个个都雕刻得精致。王殿祥很好奇,是不是金棺银椁全采用的是鎏金工艺?

    亮点5

    琉璃瓶:千年前的中国造?


    当银函被打开后,一个斜放着的透明小瓶子出现在人们眼前。专家也表示,小瓶子的尺寸之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么大,比银函的边都长,只能斜对角放在里面。”

    记者发现,最终一共启请了4个琉璃净瓶。如此多的净瓶也让专家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玻璃工艺已经如此发达了吗?这些琉璃瓶它们是“进口”的,还是中国自己造的?

    就这一点,专家们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说,在古代,玻璃又叫琉璃,在宋代的时候,中国自己的琉璃工艺水平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制作出那么薄的瓶子来,因此,不排除是舶来品的可能。而另外一位专家则表示,其实中国古代工艺非常发达,在汉代,已经出现琉璃了,汉广陵王墓里就有琉璃。     

    大报恩寺琉璃塔将原址复建

    永久供奉佛祖舍利,南京奠定“佛都”地位

 

 

昨天上午,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栖霞寺举行 施向辉/摄

 

    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使得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佛教文化深厚底蕴得以进一步彰显,更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的佛都地位。多年之前,南京就规划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琉璃宝塔,以此将南京打造为佛教文化胜地。然而在长干寺地宫及七宝阿育王塔被意外发掘之后,让人激动、自豪的同时,也让原先的规划陷入尴尬,复建计划也一再推后。不过昨天传出消息,大报恩寺琉璃塔今年内就将率先启动,完工后,佛顶骨舍利将被永久供奉在琉璃塔内。

    大报恩寺

    遗址考古年底结束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佛教界仰止崇拜的至高信物,而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更添光彩。昨天,南京市长季建业表示,佛顶骨舍利是南京一笔厚重的、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也是南京独有的文化资源,一定会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珍惜这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把它保护好、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

    季建业说,将以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久供奉佛顶骨舍利,使南京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佛教信众的瞻礼之地。

    “佛顶骨重光,使长干寺地宫石函上的记载,终于和实物相印证,对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非常欣慰的。”昨日下午,在佛顶骨盛世重光大典的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从2007年初至今,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先后发现并清理了属于明代大报恩寺的香水河桥、中轴线主干道、天王殿、大殿、观音殿、法堂,当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地宫重要遗迹。另外还有大报恩寺北侧的画廊基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乐年间所建造的大报恩寺,为佛塔所作的四面佛龛是108间画廊。在19世纪外国画师所绘的大报恩寺塔铜版画中,寺塔周围的画廊清晰可辨。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哪座寺院的画廊具有如此宏大的规模。华国荣说,现在看来,这些文献记载的画廊的确存在,而且遗址保存得非常完整。此外,大报恩寺北侧的围墙也已找到一段遗迹。

    华国荣表示,文献上记载的大报恩寺所有重要遗迹,现在几乎都能找到。目前油库、画廊、伽蓝殿等建筑遗迹还在清理发掘当中。随着这些遗迹的发掘,大报恩寺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将在今年年底完成,距离发掘之初已将近4年时间。

 

    原先规划:

    复建108米高大报恩寺琉璃塔


    南京市政府一直有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想法,对于大报恩寺遗址的规划也早在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了。2004年,一直秘而不宣的规划设计方案公示,担纲整体设计的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精心设计了两套方案。该规划范围北临秦淮河,南抵正学路,西到雨花路,东至金陵机械制造厂房,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一号方案中,运用传统的庙市格局,将整个遗址分为遗址公园区、大报恩寺塔区、大报恩寺庙宇区和庙市商业区,4个区通过围墙、水系等相互分隔。但公示结束后又没了动静。

    直到2007年5月份,潘谷西设计的一号方案才最终被采纳。在方案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后,都惊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华美和高耸的气势,将其称为“南京瓷塔”,认为可与罗马大剧场、亚历山大古城、比萨斜塔等相媲美,赞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但1856年,在南京城南矗立了400多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战火。关于琉璃宝塔的高度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78米,一种是85米,专家们比较认可的是78米。2008年4月,复建的塔身高度最后敲定,潘谷西表示,将比原塔“长高”30米,达到108米。

    然而2008年7月份,在对大报恩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比大报恩寺早400年的长干寺地宫,还发掘了光彩夺目的七宝阿育王塔。意外的收获,让考古人员兴奋无比,却让大报恩寺遗址的规划陷入尴尬之中,要复建的是明代的大报恩寺,却在遗址上挖出了宋代的长干寺地宫,大报恩寺的复建计划也不得不再次推后,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议。

    长干寺出土

    遗址公园规划要不要改?


    在原先的规划中,大报恩寺遗址这一片区的主题以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为亮点,建设一个遗址公园,但长干寺地宫文物的出土显然影响原先的规划初衷,而原来要找的大报恩寺地宫也迟迟没有下落,成了一个谜。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坚持原来的主题,还是重新规划,也成了有争议的问题。

    去年,民进南京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建议重新规划建设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以“长干里佛教遗址公园”来取而代之,以涵盖长干寺、大报恩寺以及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的其他寺院的文化。委员们认为,虽然大报恩寺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是长干寺内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以及其中可能藏有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等,意义非同寻常,其佛教地位和考古地位超过了大报恩寺塔。而且已经发掘了长干寺地宫,遗址原有的规划设计就不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了。

    不过一年过去,大报恩寺园区建设也没有什么动静,为此,民进南京市委在今年的南京市两会上再次进言,建议不要光“纠结”于大报恩寺上了,借此机会设立一个综合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区”,初步设想是,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勘探发掘部分全貌保留,这是园区的精华部分,并设立主题博物馆,展示东吴建初寺以来这个地区历史文化演进的全貌,其中建初寺、长干寺、大报恩寺等佛教文化可以做重点展示。整个遗址的范围要向四周适当扩大,可北至中华门,南至雨花台,东至晨光路,西至雨花路。

    但这样的想法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国内不缺类似的景点,没有必要把摊子铺那么大,还是应该主题鲜明,在这些佛教寺庙中,还是大报恩寺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可以坚持原来的规划,再将长干寺地宫的文物请回去供奉,也并不矛盾。

    相关     

    请出世界仅存佛顶骨舍利

    今起将在南京栖霞寺法堂举行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

 

 

银函被打开。摄影/宋峤

 

 

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

 

 

佛顶骨舍利被轻轻取出。

 

 

僧人手捧舍利,走向方丈室。

 

    台前幕后大揭秘

    1武警荷枪护送


    昨天上午,记者们乘坐的大巴车7点15分从市政府出发,沿途就看到几乎每500米就有交警和警车站岗。

    法会现场启用了一级安保,消防、公安武警、特警、仪仗队等三四百名人员在各个环节待命,而且各种红外监控探头电子眼遍布栖霞寺。

    入法堂前,要先在楼下过安检门,同时法堂门前两位荷枪武警正站得笔直,旁人不能随便靠近。

    2模拟地宫

    在法堂里瞻礼的人们都感到了阵阵严寒,这是因为这里模拟的就是金棺银椁原来所待的“地宫”环境。据悉,用来罩阿育王塔的钢化玻璃罩是特制的,具有恒温恒湿的本领。同时用来存放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的也是恒温恒湿密封盒。而且现场还有4台大空调,以随时保证法堂里的恒温恒湿。      

    3今起瞻礼

    自今天起,佛顶骨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举行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供信众瞻拜。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因法堂的看守请的是武警,加上营造“地宫”环境的设备投入,以及其他安保投入,届时市民若需瞻礼,需要额外再购买门票,为每位40元。      

    4永久供奉

    “一个月后,佛顶骨舍利的去向,暂时还未确定,但今后肯定将永久供奉在琉璃塔中。”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说。而南京市长季建业也在庆典致辞中表示,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后将永久供奉佛顶骨舍利,使南京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之地。

    这一刻

    佛顶骨安放莲花座上

    9点01分  文物工作人员首先打开有可能藏有感应舍利的方形银函,里面还有一个小的正方体的银匣,纹饰精美,鎏金龙图案鲜活,泛有银色的光泽,保存得十分完好。拍照、测量位置、绘制考古图等一系列考古过程顺利进行。

    9点04分  鎏金小银匣被启请出并开启,只见里面有一个斜对角方向放置的玻璃瓶,其形状就像观音菩萨手中的净瓶,目测有12厘米左右。

    9点07分  启请琉璃瓶出匣,专家小心翼翼地把琉璃瓶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微距摄影机下。在可以放大80倍的微距摄影机下,琉璃瓶缓缓转动,隐约可见其中的舍利。记者注意到,椁中还有其他东西,在瓶子的两侧,分别摆放了一颗透明的佛珠和一尊精致的佛像。

    9点09分  长方形的金棺银椁被启请出锦盒,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外面为银椁,里面才是金棺。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长方形的银椁供奉在一个镂空的须弥座上,显得庄严而隆重,椁身还有佛像人物图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

    9点10分  专家将为防止椁盖滑落而缠绕其外的银丝取掉,并打开椁盖,随即呈现出一个由金丝缠绕、遍布精美的花草纹的金棺,目测约16厘米。

    9点13分  专家将金棺从银椁中请出。

    9点14分  把金丝褪去,将金棺放置在宝台上,轻轻开启棺盖,千年谜底终于在这一刻揭开了。

    只见金棺里面呈现出了一块布满细孔的物体,据专家说,这很可能就是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因为正如佛经上所记载,上面布满头发孔,黄白颜色,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佛顶骨舍利。此外,金棺还有三个白色透明的琉璃瓶。专家推测,这三个琉璃瓶中也藏有舍利。据悉,在金棺银椁中这种组合方式在此前并不多见。

    9时35分  装有感应舍利的净瓶和佛顶真骨舍利被分别安放在楠木刻金的莲花宝座上,宝座外随即套上充氮气的玻璃柜,由隆相法师恭送回毗卢宝殿。

    这一天

    中国佛教界感受世界之尊


    对于这一盛事,星云法师说,能够在南京发现佛顶真骨这一佛家圣物感到非常激动,这可能是世上唯一的佛顶骨,这一发现将让中国佛教界傲视全世界,虽然佛教源自印度,但能够在中国发现佛顶骨,足显中国国运昌隆之兆。

    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表示,“乱世藏佛,盛世现佛”,此次盛世重光佛顶骨重现人世,是中国佛教界的最大盛事之一。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能够在中国发现佛顶真骨,再次显现了中国在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此次能够邀请到两岸四地的众多高僧法师出席这一盛会,体现了佛祖在两岸四地民众心中的无上地位,以及两岸民众对礼佛同样的郑重态度。希望能够借着参拜佛祖顶骨这一盛事,让两岸民众心中充满佛祖的慈悲和谐。

    佛都福音

    大报恩寺遗址

    发现108间画廊遗址

    “新发现了108间画廊建筑遗址,正在进行清理发掘。”昨天下午2点半的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还披露了大报恩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新进展。

    华国荣介绍说,从2007年初至今,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先后发现并清理了属于明代大报恩寺的香水河桥,中轴线主干道、天王殿、大殿、观音殿、法堂,以及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和北侧的画廊基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以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最近有了新发现,香水河西侧发现108间画廊遗址,正在进一步清理。

    华国荣透露,年底内将结束大报恩寺遗址的考古工作。

    南京借盛世重光契机

    打造佛教文化之都

    “南京有着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以及流淌在南京文化血脉中的佛教元素,使南京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佛教之都。”昨天,南京市长季建业在庆典活动上致辞中表现了南京打造佛教之都,挖掘佛教文化资源的决心。

    季建业还列出了佛教与古都南京的殊胜因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南京以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

    季建业表示,佛骨舍利是南京一笔厚重、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也是南京独有的文化资源。南京将以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为契机,深度挖掘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永久供奉佛顶骨舍利。(扬子晚报 柳扬 孔小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