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铜香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阿拉伯文鬲式炉                                                 清 阿拉伯文鬲式炉
高:8.8cm 口径:12.8cm                                          高:10.5cm 口径:15.3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阿拉伯文冲耳炉                                                       明 阿拉伯文炉瓶盒
高:13cm 口径:18.2cm                                                高:6.3cm 口径:11.6cm

◎慕文泊

        在铜炉收藏中有一个别致的品类,即阿拉伯文铜香炉,此种炉具在众多式样中不仅数量稀少、别致珍贵外,还记录着中国与伊斯兰文化时代交融的历史价值。

        七世纪中页开始,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商贸往来,穆斯林人数在中国也迅速增加,元代开始,伊斯兰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穆斯林人数徒然增加到以前难以想象的数量,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机关的人数也非常可观。元代已设立穆斯林接受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回回国子学、设有管理伊斯兰教的中央机构——回回掌教哈的所。在中央机构任职的回回穆斯林官至丞相、左右丞、平章政事等职。以至在史料中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记载。明代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文化沿着宋元时期的道路继续前进,并取得更广泛的发展,据《明实录》统计,从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间,西方来穆斯林近70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来归人口就达三百余口,同一时期从漠北蒙古来归穆斯林近五十批。形成继元代之后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适应穆斯林文化要求的相关产品。永宣时期流行的阿拉伯文青花瓷就是适应了穆斯林群体的消费需求。如永宣时期的青花缠枝花龙柄花浇,实际上是伊斯兰教徒做礼拜时的净水器,造型源于流行于伊朗、叙利亚的黄铜鼓腹带盖盛水器。永宣时期青花折枝花卉大执壶,源于回教寺院所备沐浴之器。

        由此可见,在明代穆斯林文化已经渗透到广泛的流行器物中。明代阿拉伯文铜香炉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产物是穆斯林群体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焚香已经成为广泛的穆斯林人的生活需要。中国本土铜炉之造型大多源于唐宋时期官、哥、汝、定等瓷器款式。这一本土造型在穆斯林的使用中便被添加了阿拉伯文这一特有的装饰元素。如开光手法:炉身开光处以变幻多姿的装饰性阿拉伯文“赞美真主阿拉”等内容。这些阿拉伯文书写随意性、装饰性强,取自可兰经中,但常常难以辨认,所以在这些阿拉伯文风尚流行的同时,其装饰作用远大于文字本身蕴含意义,也成为后世铜炉收藏的重要品类。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