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专家考证:石库门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清同治年间

  石库门,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究竟始于何年,又如何见证尘世沧桑中的城市变迁?文化部日前公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名列其中。今天首发的《上海卢湾城区史》首次披露了一些“石库门的秘密”。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

  早期上海石库门建造究竟起源于何时?如果只有传说,而拿不出真实的史料记载,那无疑是城市文脉研究的一大缺憾。《上海卢湾城区史》的编写者用实证的方法查阅了大量的海内外史料档案,追寻石库门的历史。

  “研究发现,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年间,19世纪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逐渐发展,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卢湾城区史》执行主编马学强说,在编写城区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从申报和老洋行档案中发现,一座建造于1870年的石库门被用作洋行,档案还显示了这座石库门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详细资料,这是迄今发现有档案记录的早期石库门。

  关联重大历史事件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宝贵的城市人文遗产。100多年来,在上海石库门里发生了诸多牵动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一大会址,还是渔阳里团中央旧址……“为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会发生在这里的石库门,而不是别处,历史的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马学强说,过去4年,从事城市历史、规划、建筑、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专业的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加盟城区史的编写,遍查现有的城建档案、房产档案、户籍档案、法册道契、行号路图录、保甲管辖区域图,以及英、法、俄、韩等外文文献,其中不少是首次征引,那些看似零碎的历史记录整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就都有了合乎逻辑的关联。

  石库门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上海卢湾城区史》涉及近现代上海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政、建筑和社会万象,“这是上海有关城区史研究中迄今为止最具历史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史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