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秘密今日揭晓 央视将直播发掘过程
1号墓发掘出的宝剑,长约50厘米,外形完好。
2号墓发掘出的翡翠珠,呈椭圆状,质地温润。
昨日(6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苏州揭晓,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当选,为一度引起社会热议的曹操墓真假之辩画上了句号。
今年初,“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评,备受关注的曹操墓入选60个候选发掘项目,接受专家初评和网上公众投票。经过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104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63家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投票和13万人次的网上公众投票,25个发掘项目初评入围,曹操墓名列前茅,并于6月上旬参加了终评评选。
“曹操高陵当选表明,中国考古学界对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定性为曹操墓的认同。”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我同时还注意到,曹操墓的网上公众投票一直遥遥领先、高居榜首,表明公众对曹操墓的认可和关注。曹操墓的发掘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这是考古界的一件幸事、喜事,考古从来没有离老百姓这么近,文化遗产也从来没有像这样受到全民关注。”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曹操墓的考古成果和专家认定曹操墓的六大依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和社会名流提出质疑和担心,围绕着墓主人是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曹操,学术界与社会相关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迅速演变成一个席卷社会各个层面的公共文化事件。
曹操墓挖出翡翠珠 估价千万
今日9:00~12:30,央视科教频道将现场直播发掘实况
今日9:00~12:30,央视科教频道(10套)将与河南卫视并机直播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实况,对该墓的诸多疑团一一揭晓。连日来,考古工作人员也正对该墓进行前期发掘,据了解,目前已出土了一把宝剑(本报曾作报道)。10日,记者又获悉,2号曹操墓发掘出了翡翠珠,疑为曹操下葬时嘴含,堪称稀世珍宝,专家估价上千万元。
1号墓有5个盗洞
目前正在发掘的安阳曹操高陵有两处现场——1号墓和2号墓,2号墓为曹操墓,1号墓为其陪葬墓。
一位全程参与曹操墓发掘的考古队员向记者透露,1号墓的挖掘已进入收尾阶段,它已经“掀顶”裸露出地表,形状像把“菜刀”,包括墓道、墙壁在内共占地100平方米。相对于2号曹操墓“实用面积”100余平方米而言,1号墓小了不少。1号墓非砖石墓,而是土坑墓,既无地板,墙壁也全为夯土,墓门在保留完整的南墙上,西墙已毁掉。墙壁上都涂有一层石灰。
而砖石结构的2号墓曹操墓,被盗墓贼多次光顾,墓顶有两个盗洞,最大的盗洞可追溯至东西晋时期,墓室前室的北耳室亦有一个盗洞。根据现场勘察,盗墓贼打通了这个耳室,一直向北打了35米,打到1号墓墓室的南墙上,继续又打了1米多,没有打通,就顺着墓道出去了。目前,已在1号墓发现了5个明显的盗洞。
2号墓挖出翡翠珠
尽管曹操墓被严重盗挖,考古人员还是发掘出近300件器物,以及被当作曹操墓最重要证据的刻铭石牌。知情者告诉记者,该墓目前发掘出的器物中,价值最大的要数那颗从上层泥土里发掘的翡翠珠,它呈椭圆状,2厘米长,质地温润,在灯光的照射下惊艳无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专程前来考察,发现此翡翠珠世上绝无第二个,“只在唐代以后的记载里见过,从未见过实物”。
“这个翡翠珠是含在曹操嘴里的。”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考古人员还从2号墓墙壁的长钉上看见了帐幔丝线缠绕的痕迹。
为什么说是曹操下葬时含在嘴里的珠子呢?知情者解释说,其他所有从曹操墓出土的珠子都带有穿孔,只有这个翡翠珠没有任何穿孔,由此专家推断其他珠子为配饰物上所用,翡翠珠为曹操下葬时口含,其价值估计上千万元。
另据知情者透露,当地派出所目前已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两块曹操墓画像石,石棺床已经有了破案线索。之前缴获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铭牌曾被盗墓贼以25元的价格卖掉。
曹操大印埋在墓道外?
考古队员告诉记者,2号墓1号墓墓道两侧都有形似倒“L”的磬形坑和方型坑,从中已经发掘出若干钉子。“肯定是钉木箱的钉子,木箱虽然已经腐烂,但可以看出木箱的形状。”
墓道外为何还有墓坑?考古队员说,这些墓坑是埋葬墓主器物的。“传曹操的大印就在墓道外的墓坑里埋着,为曹操下葬后曹丕所埋。现在已经发掘出曹操生前所使用的一枚印章,该印章保存完整,无字有图案,它是用在信封密封处加盖的章。”
宝剑出自墓道很罕见
考古队员还告诉记者,从1号墓发掘出的那把宝剑并非是在墓室内发掘出的,而是在紧挨着墓室南墙的墓道边被发现。
“这把剑在安阳考古发掘史上甚为罕见。”上述考古队员说,从未发掘出像1号墓这样完整的铁剑。“2号墓里发现了两把剑,但已经残缺不全,仅剩下几个几厘米长的残片。”
据知情者透露,曹操高陵发掘出的文物,都保存在安丰乡敬老院的陈列柜内。如今要想打开陈列柜,需要两把钥匙开启。“一把考古队拿着,一把安阳县文物局拿着。”知情者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