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出水
2.写有“林宅”的钵是昨日的一大发现,之前曾打捞上一件相同的钵,推测是为某户人家定制的。
3.提示板写着目前正在水下的人员名字,每位潜水员每次只能潜水半小时左右,船上共有20多个潜水员,因此每个小时都要更换下水的潜水员。
4.潜水员要负责“南澳一号”的绘图、录像等工作,这是他们要用的水下摄像机。
5.能直接与潜水员对话的水下三方通话系统,此处能清晰地听到潜水员的呼吸声。
备受关注的“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目前进展如何?在第五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本报作为广东省文物局的受邀媒体,记者昨日登上“南澳一号”的打捞船南天顺号,探访“南澳一号”考古的最新情况,并为读者现场解密神秘的水下考古工作流程。
昨日,“南澳一号”的三号舱有部分文物被打捞出水,大多数文物都是瓷器和龙纹罐,这与之前一二号舱的出水文物没有区别,只有一件写有“林宅”字样的钵,目前为止是第二次发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长崔勇对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探明的八个货舱,能看见的多为瓷器、陶器、铁器以及铜等物品,但“南澳一号”的目的地是哪里,目前还是不能确定。目前能推测出其可能的目的地是两个,一个是东南亚,因为船上的瓷器体现了儒家文化,另外一个是非洲,因为在肯尼亚海域,也发现了一条与“南澳一号”装载货物相近的沉船。
利用难得的登船机会,记者昨日拍下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基本上将“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的作业流程“一网打尽”。
难得的是,昨天南天顺号的厨房和寝室等“私密”之处也向记者开放,这为我们了解水下考古队员的平日生活提供了可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