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出水大量青花瓷 始发地或是漳州(组图)

    ●高近半米的青花大罐昨日出水

 

    ●重启发掘后出水文物超4000件

 

    ●专家推测文物量以万为单位计

 

南澳I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始发地或是福建漳州

 

南澳I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始发地或是福建漳州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手捧着青花瓷器。梁嘉建/摄

 

南澳I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始发地或是福建漳州

 

考古队员手持写着“林宅”二字的青花瓷钵。梁嘉建/摄 

南澳I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始发地或是福建漳州

 

出水的部分文物。

 

    “南澳I号”重启发掘后已出水完整或可修复文物超过4000件,加上此前出水文物,5000多件已经重见天日,而这仅仅是船载文物的很小一部分。

    记者昨日从“南澳I号”考古发掘现场获悉,目前水下考古人员已在水下发现古船中部装载货物的8个舱位,而已出水文物大部分仅仅来自遗址外层散落及少数舱位表层,古船拥有的舱位数远比8个要多。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I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表示,“南澳I号”具体有多少文物不好推测,但肯定不止万件,而是以万件为单位来计算。

    现场:

    200件文物出水


    昨日上午,在广东省文物局的组织下,位于汕头市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现场再次对媒体开放。

    记者现场看到,一共有八箱、大约200件文物在昨日出水,其中包括此前从未发现过的高近半米的青花大罐。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I号”考古领队孙键说,这是目前为止“南澳I号”出水的最大尺寸青花瓷。

    首次出水的青花大罐里还装满了海底淤泥。这两件文物被水下考古队员单独放置,没有立即对它们进行冲洗清理。

    “我们必须确定这(淤泥)里头有没有有机质的东西。”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的水下考古发掘,常会在大的出水容器淤泥内发现类似果实等物体,需要将淤泥采集封装后带到专门的检测机构做对应的分析。

    进展:

    古船体打捞今年肯定无法进行


    今年异常的气候,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四月份至七月份是最适应打捞的阶段,但是一直到昨天转为东南季风才使得打捞队员转从打捞船头潜入水下。

    “本来(现在)应该是西南暖湿气流才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说,下一阶段的打捞工作能否顺利推进还必须得“靠天”。

    虽然推测今年这片海域受到台风影响的日子会较往年推迟,但打捞船的合同租赁期到七月份就结束了。

    “南天顺”将在下个月离开打捞现场。孙键表示,将力争在7月底先将船载文物发掘清理完毕,将文物被盗捞的危险降至最低。作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明代唯一商船,“南澳I号”船体本身就是最大的文物。

    “但船体什么时候捞,是否整体打捞,还没最后确定,今年肯定没办法进行了。”

    猜一猜:

    船主姓“林”还是买家姓“林”?

    昨日还首次出水了写着“林宅”两个大字的青花瓷钵。有考古队员认为,这应该就表明这部分瓷器是由海外姓林的人家所订制,而买主是海外姓林的人家这一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古船很可能前往华人多的东南亚国家。也有考古人员表示,“林宅”两字是在瓷器烧制前写上去的,更可能表明船主姓林,这些瓷器是由姓林的“南澳I号”船主订制的。

    热点访谈

    出水“戒指”未必是女性戒指

    关于“女性随船出海”说


    记者:古代有女性随船不吉的说法,但“南澳I号”已出水戒指是否能推测有女性随船?

    孙键:我不认同这种观点。现在已出水类似戒指的文物目前应该不止一只。尽管目前公布的那只戒指上看上去有镶嵌宝石的托,但并不意味着这是女性戒指。事实上古代男性的戒指与现代男性多是较粗的金环且无镶嵌物不同,古代男性戒指很多都是镶嵌有翡翠等宝石的。

    关于“船载武器”

    记者:“南澳I号”是武装商船,能否介绍一下船载武器的情况?

    孙键:目前发现的铁铳或是铁炮还在水底,下一步考古队员就准备将它们发掘上岸。船上铁铳或铁炮不只一件,数量可能还有不少。明代商船出现武器并不稀奇。当时的中国沿海倭寇猖獗,商船载有火炮用以自卫是很正常的事情。

    目的地为东南亚?

    记者:为什么说古船前往东南亚?

    崔勇:前往东南亚是因为当地发现很多类似瓷器,沉船所在路线也在往东南亚航海路线当中。如目前出水最多的青花大盘,在东南亚国家很多。另外像出水很多的陶制贴塑龙纹罐,当时东南亚很多富有人家将其收藏,谁收藏多就能表明身份或财富地位。

    关于古船始发港

    记者:古船从哪儿始发?

    孙键:目前最可能的是从福建漳州始发。一是古船载有最多的就是福建漳州窑口的瓷器,二是小部分更为精美的景德镇青花瓷当时可以通过其他船只从鄱阳湖走长江水路到出海口,再运至漳州。“南澳Ⅰ号”在漳州港收货装船,将继续南下经过南澳这一地点驶往东南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