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云南,谁都知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传说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掠,一怒之下引清军入关,毁了明王朝几百年的基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三桂并不是云南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为了女人而发动战争的人。在寻甸,早吴三桂260余年就有“马头”安铨,因为自己的妻子凤氏小姐,率众反抗明朝统治。
去往守御所的路途中,不是有种烤烟的村民经过 张训武 董玖永/图
关索岭仍在
七十二面吊吊旗三十六筒花边鼓
在今天的寻甸县易隆村附近,有一片山地名叫关索岭,又称关岭。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野闻传说,从地理位置上看,易隆位于古滇国通往京城的通衢大道上。战国时庄蹻入滇,蜀汉时诸葛亮率军南征,易隆都是必经之路,易隆的关索岭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据传,诸葛亮南征时,在关索岭上与南人会盟,立下会盟碑。
向关索岭东边的山岭方向望去,数十座走势相同的山脉依次排开,每座山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旌旗。在关索岭与东面众多山岭间的一片开阔地上,有几十个小山丘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两条山岭之间,就像无数筒战鼓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因此在当地,关索岭的景象被称为“七十二面吊吊旗,三十六筒花边鼓”。
今年80岁高龄的守山老人金世外说:“‘关’又是‘官’,关岭的坡上曾经住过大官,坡下住的是小官。站在最高岭上往东望去,首先看见的是那三个‘包包’(小山丘),就是诸葛亮建的粮米堆。”然而,在当地传说中,关索岭的名字源于关羽的次子关索。他随诸葛亮南征,多次立下战功,并在关岭险隘处开山修路,当地人为纪念他,就在关岭上修筑英烈侯庙,将关岭称为关索岭。在明朝时期的《嘉靖寻甸府志》上,载有《重修英烈侯庙记》。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关索的确切记载,当年关索岭上修建的英烈侯庙现在也无处可寻,只有“诸葛亮的粮米堆”还能看出轮廓。
金世外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和敌人陷入相持阶段,时间耗久了,粮米就不够用了,但是诸葛亮不想让敌人看出自己的危机,于是命人在营地内用泥土推起三座山包,然后用余下的粮食将山包覆盖起来。敌人从远处望来,看见满满三座粮食堆,推断诸葛亮兵强马壮,便不战而退,让诸葛亮赢了战争。”在如今的关索岭上,除了几个烽火台残堆,在杂草和碎石充斥的山间,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诸葛亮来过此地的遗址、遗物。不过,据专家猜测,史书中记载的“会盟碑”、“重修英烈侯庙记碑”等文物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人们损毁而遗失的。
站在关索岭的高峰处,目光所及之处,除了高高的输电塔,还有昆曲高速公路和昆曲铁路,在山岭之间若隐若现。冲着空旷的地方大吼一声,声音久久回荡在山岭间,让人联想到过去发生在这里的征战,回响在这里的喊杀声。
从烽火台出发,1公里的山路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没有明显的开凿痕迹。因为长年的风吹雨淋,路上的巨石有的部分已经风化成狭长的小碎石。路边生长着野生杨梅和蕨菜,在树木茂密的地段,马蜂从身边“嗡嗡”飞过。路途中,不时经过当地村民开垦的烤烟地。在关索岭东北方距离烽火台残堆1公里左右处,就是木密千户守御所。
守御所难寻
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千部下被斩首
经过跋涉,到达1公里外的可行车地段,抬头可见木密千户守御所残留的大门。这座曾经占地近12万平方米的守御所,现在已经被村民开垦为烤烟地,守御所内部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记载显示,守御所的城墙由砖砌成,平面呈方形,周长为1398米,高约3米,四方各设一门。如今,仅残留东南墙墙基600米,砖墙之间长出葱茏的灌木。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的守御所,原本在关索岭驻兵练兵,替明王朝管辖当地属民,但就在建成后的150年,它因一个女人毁于一旦。
明洪武十五年(1382),现在的寻甸由仁德府改名为寻甸军民府,明朝廷封当地部族首领安阳为世袭土知府,并将为美、归厚划分给安阳管辖。为加强统治,明朝廷在关索岭上兴修木密守御千户所,驻扎朝廷部队。这样的模式延续了一百多年。到了明成化十二年(1476),为承袭土知府一职,安氏兄弟起了内讧,明王朝借机改派流官,降安氏为“马头”。尽管心有不服,但慑于朝廷兵力,安氏一族并没有过多的举动。到了明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的流官知府马性鲁以“马头”安铨征粮不力,将安铨的妻子凤氏拘于狱中,并命人将凤氏的衣服脱去,赤裸鞭打。这一切足以引起任何一个丈夫的暴怒。
而此时,远在禄劝的凤家城中,因主公凤昭年幼,其母瞿氏成为凤家城内第三位女知府,主持府内事项。凤昭的叔父凤朝文觊觎知府一职已久。安铨因自己的女人被鞭打,而这个女人拥有特殊的“凤家小姐”的身份,让安铨和凤朝文结盟在一起,以不同理由、不同目的,发动了相同的叛乱。
安铨在寻甸率众起来反抗,先后进攻嵩明、马龙二州及木密千户守御所。虽然木密千户守御所有重兵把守,位于险隘地段,但是这些依旧阻挡不了一个男人为妻子发动的进攻——作为当地人,安铨熟悉地形,为属民所拥护,在关索岭上势如破竹,冲进守御所。就这样,这个帮助明王朝统治百年的守御所在战争中被损毁,并在安铨征伐后被遗弃。而安铨则攻陷寻甸府城,杀指挥王升、赵俸、马聪等朝廷流官。
此后,安铨和凤朝文合兵二万,直向昆明进发,并在嘉靖七年,火烧昆明西门,朝廷大震。为扭转战局,朝廷下令兵部尚书伍文定调集湖广、四川、贵州及云南元江、蒙化、镇沅土司兵讨伐安、凤,并借助凤氏家族瞿氏在彝族中的声望,发出彝文诏书安抚属民。在朝廷的反扑下,凤朝文兵败逃往东川,途中被杀。面对朝廷大军的追击,安铨不知凤朝文被害,逃奔到凤朝文妻兄何志处,打算再逃往艺部(镇雄)。何志怕引火烧身,将安铨捕送昆明。在这场“一怒为红颜”的战争中,最终安铨被杀,其部下被斩首2000多人,族属多数被杀害。
在时光的流逝中,这段历史渐渐被人遗忘,过去的战场已是如今的农田。只有简单保存在史料中的文字,仍向我们还原了过去的故事。但是那些没有被文字记载的故事,又有多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