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郭氏:后人自强不息拓展海外创商界神话(图)

 

郭氏兄弟故居。摄影/赵宇飞

 

    郭氏宗族

    100多年前,南区竹秀园一位普通妇女,20岁丧夫开始守寡,为了将儿子抚养成人,历经生活折磨而百折不挠,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一位有影响力的爱国商人。

    这位妇人是郭剑英的母亲萧氏太夫人。这个故事在中山郭氏的宗族中颇具典型意义。综观中山的郭氏家族,后人自强不息,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适应性,拓展海外,创造了一个个商界神话。

    19世纪中叶,竹秀园一带“靠捉蟛蜞为生”穷得叮当响。但如今,工业的迅速崛起、外来人口的蜂拥而入,竹秀园已变成了繁华的小闹市。“一家发迹,全村收益”,竹秀园的改变,和郭氏家族密不可分。如今,位于村里子的古老建筑,仍在诉说着这段艰辛的发家史。

    现状

    村里子的“永安”标记


    周末的竹秀园,俨然是个喧哗的闹市。为迎合外地务工人员的需要,各种低价服饰、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叫卖声不绝于耳。洗脚上田的本地人,靠做点小生意或者出租物业过日子。这是近年来,竹秀园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     

    嘈杂的背后,匿藏在村中深处的一栋栋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大宅,仍在见证着竹秀园的“威水史”。据悉,早在19世纪中叶,竹秀园一带还是穷得出名的地方。当时流传一句童谣:“竹秀园蟛蜞差头”,意思是指竹秀园的人依靠捉蟛蜞维生,穷得叮当响。

    随后,因为竹秀园人留洋多、侨汇多,这些都成为带动贫穷的农村变身为侨乡社会的主要条件。竹秀园的变化接踵而来。20世纪初,竹秀园出现了修桥整路,兴办学校,设置街灯照明,建筑碉楼防匪,改变村容村貌等公益事业,这些均由永安公司郭乐兄弟等捐资倡办。

    其中贡献突出的应是“永安”公司后人。1921年2月,永安公司郭顺回乡召开恳亲会,热情洋溢地表示“与诸父老昆季共谋乡政之改良”。从此,一穷二白、男耕女织的竹秀园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侨出钱出力,乡政改良的过程,成为侨乡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至今,被列为中山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竹秀园学校,建于1932年,主要由郭氏家族成员捐资10万银元建造而成。由于当时国内物资匮乏,建校舍所需要的钢筋、水泥等各种材料均从海外购置,而学校主体建筑则按照飞机的造型建造而成,故名“飞机楼”。随着就读学生人数的增加,郭家的后人还多次投资翻修、扩建竹秀园小学。

    除了竹秀园学校外,郭氏家族还捐建了敬老院、幼儿园等。此外,他们还在南区购置了大片土地,兴建永安新城、永安皇冠假日酒店,以及文笔山公园。走在竹秀园内,仍然能见到很多标有“永安”二字的建筑物。永安,可以说承载着中山郭氏家族的发展印记。

    溯源

    郭子仪后裔搬迁至此

    在竹秀园村老一辈人印象中,竹秀园的改变不仅和郭氏有关,而且当年开村的人也是郭氏。“过去,村中一直都有郭氏宗祠,但在解放初期已经拆除。”竹秀园社区一位郭氏后人说,除了沛勋堂外,如今留在村中的家族史迹已经不多。     

    我们走访了中山市档案局和有关知情者,还原了郭氏家族在中山的发展史。

    据史料记载,郭姓主要有三种起源:一是出自夏代郭支、商代的郭崇之后。这二者的得姓原因没有记载,但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因此也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之始祖。其次,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园、池之类。郭,意为外城,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第三是出自姬姓,为周王族后,因封国名(虢)转音而成郭姓,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郭氏的搬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山西、陕西省者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移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唐代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到了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

    我们翻阅中山郭氏家谱发现,中山郭氏始迁祖为郭致政,他是汾阳王郭子仪之裔。其祖父南金公,任连州知州入南雄至广州居住。郭致政当时任东莞黄田场勾,来香山游览时,看到这里的山水之美,便搬迁至此,刚开始居于石岐仁厚坊,后代由此繁衍开来,形成中山郭氏宗族。

    后代

    从佣人到百货行业巨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郭氏共有2万多人,排在中山所有姓氏的前12位。在郭致政后,郭氏宗族是如何形成分支的?据调查,目前石岐莲峰区槎桥有一郭氏。根据《中山市地名志》所言:“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郭致正次子从石岐安山迁此。”形成了这一宗族。      

    另外,三乡镇雅冈还有一郭氏。据中山《郭致政祖谱牒》所记载,郭致政的子孙后迁居于平岚、鸦岗(今三乡镇)。而郭致政的同胞兄弟,后来其后代也由广州分居山际头、茶去、落宫花、竹秀园等村。因此逐渐形成了中山的郭氏家族。

    在中山,郭氏家族最大的辉煌就是在中国商业界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便是由郭氏兄弟创建的“永安百货”。这是继香山人马应彪创建的中国首家百货公司后,由香山人创建的国内第二家百货公司,当时规模国内最大。

    永安的创始人郭乐,祖籍中山竹秀园,原在家乡务农,1892年到澳洲后,当过佣工、小贩、水果商。生意做大后,眼看同乡马应彪的成功例子,郭乐产生了回国开办百货公司的念头。他在华侨中集股,于1907年在香港创办起“永安”。随着业务发展,永安公司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设分行。于是,兼营百货、地产、保险和银行的郭氏永安集团终于形成,执掌中国百货行业的牛耳。此外,号称东南亚洋杂大王的郭得胜,祖籍中山县石鼓村。日本侵华期间逃难澳门,开设百货商行,战后定居香港,创立新鸿基企业。1993年,新鸿基地产市值160多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后,郭氏后人郭棣活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主任等职。1958年调任广东省副省长;另一后人郭琳爽曾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两人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典故

    普通村妇感动后人


    回顾郭氏家族的发展史,历代后人自强不息,以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适应性,拓展海外,成就了骄人成绩。如今,在南区竹秀园仍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 

    家境富裕的萧氏,18岁嫁给了郭荣辉,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一年后诞下郭剑英,但是,次年丈夫便撒手人寰。20岁便做了寡妇的萧氏,毅然以其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砍柴、挑水、煮饭、缝纫……

    她常常教育郭剑英,“儿今长矣,祖父母逝世,伯叔远在外洋,家无尊长督责,尤应奋发,专心向学,勿自暴弃。”16岁时,郭剑英前往香港求学,萧氏心中虽不舍独子远去,但又怕儿子念家,把别离之伤强压心底,含笑相送。两年后,剑英的叔叔郭锦辉又把剑英带去澳洲学习经商之道。郭剑英依恋母亲,本不想去,但萧氏语重心长地教导他:“儿之能成人自立,胥在此行,往矣,毋以母为念。”萧氏以自己的品行感染了儿子,最终成为了杰出的商人和知名的爱国者。

    萧氏的品行感动了当时国内政界和商界。她逝世一年后时,郭剑英在竹秀园学校为萧氏举办了逝世一周年祭奠活动。当时,时任中山县县长也携眷出席了祭奠活动。

    我们翻阅如今收藏在中山档案局的《郭母萧氏太夫人哀思录》发现,当时除了亲朋好友,纸页间印记大批当时叱咤中国政界、军界、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的笔迹与印章。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