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在陕西杨凌建成开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月2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在陕西杨凌农林博览园正式开馆。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副局长郭宪曾,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明正,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冷劲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副校长张雅林等领导和农史专家出席开馆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全馆展览面积4000平方米,为目前国内展示内容最为系统的农业历史博物馆。农史馆分为上下两层,按照历史顺序布展,分为“原始农业厅”、“三代农业厅”、“ 汉唐农业厅”、“宋元农业厅”、“明清农业厅”和“近现代农业厅”六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博物馆通过周人迁徙路线图、杨凌地貌巨幅照片和后稷雕塑,特别介绍了杨凌作为中国农业发祥地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该馆展示脉络清晰,特点鲜明,手段形象,知识性强。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实物、雕塑、光电以及场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其中历代农业工具、种子、生活用品等农史实物达到2000余件,包含历代珍贵农史文物500余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始农业厅通过原始农业工具、生活器具等实物和图文资料,清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发展的地域性特色。三代农业展厅通过土地私有化、生产方式转变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壤与物产、农时与物候等人们对农业科学的认识,金属农具的出现、农用动力的应用、农田水利的发展等生产力发展三大板块,突出反映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由原始向传统过渡的大变革特征。汉唐农业厅通过小麦的推广与作物结构变化、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铁犁牛耕的普及、畜牧业之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饮食文化的发达、大型综合性农书问世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农牧业融合、中外农业科技交流的盛况。宋元农业展厅通过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江南农田水利、园圃业商品化、棉花引种及传播等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重心南移后以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为核心的发展状况。明清农业展厅通过耕作制度的变化、基塘农业的出现、土地的开发利用多元化、农业科技的运用及发展等板块,介绍了这一时期农业精细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特点。近现代农业厅通过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农用动力由畜力向机械化过渡,近现代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等,清楚反映了在西学东渐影响下我国农业进入转型期的基本特点。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农业史的研究,经过几代学者努力,不仅形成了以珍贵、系统传统农书收藏为特色的馆藏基础,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利用杨凌的农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学校在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积淀的学科优势,创建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系统地整理、挖掘、开发、展示先辈们创造的农业历史文明和丰富文化遗产,古为今用,这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三农”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大观园,它将与已经建成的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一起成为该校博览园里各具特色的五朵奇葩。整个园区馆园结合,自然科学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堪称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典范。学校负责人表示,将把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发展成为中华农业历史文明的教育基地、创新基地和交流基地,把博览园建设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普基地和知名的农业科技旅游景点。(陕西省文物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