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文化遗产事业中,博物馆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公益性上,但其带动文物旅游发展、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间接经济功能也是举足轻重且与日俱增的。

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间接贡献上。在间接贡献中,文物旅游的贡献尤为重要。有关专家按比较保守的方式测算,仅这一项贡献已远大于各级政府对文物系统的财政投入,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仍然如此。所以,博物馆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和“投入小、产出大”,“利在当代、益及后代”,且能拉动产业增长的社会事业。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08年12月22日致2008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的信中专门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动力。”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平台。博物馆不仅具有“壳”“瓤”可分的利用方便性,其中心开花、公益第一等特点也使其与经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更密切,尤其在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其功能首先具有文化遗产事业的共性——教育、科研、经济功能,并且在功能发挥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互动的,博物馆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研这两个功能上,而经济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益性。这些方面的个性功能,全面反映了博物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博物馆教育促进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

博物馆作为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一身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将这些资源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广泛吸引公众的注意,走进民众生活、融入经济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博物馆作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通过实物欣赏和接触、倾听讲解等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受教育者充分享受教育过程的乐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博物馆强大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发人们利用博物馆来发展教育的无限遐想。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博物馆知识性社会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专业化的教学单位不可取代的。博物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生动课堂,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促使了博物馆发挥作用的社会化。博物馆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功能是其与人联系的主要纽带。

博物馆事业多方面带动经济社会进步

在博物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过程中,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得到伴随体现,博物馆旅游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博物馆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产生了大量的衍生商品,提升了文化遗产事业的影响力,密切了文化遗产与民生的关系,拓展了文化市场,给文化遗产事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圈,可以带动周边的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改造文化环境的同时,也为社会福利、社会就业等经济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实际上是强化了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因为博物馆的经济功能不仅仅甚至不主要在于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主要从其间接经济效益以及增强区域吸引力(所谓软实力)上体现出来。

在间接经济效益方面,博物馆主要是以“引擎”的形式存在,即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通过向相关行业、产业、领域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来实现对经济的贡献,这种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博物馆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上。

博物馆有效拉动旅游

在博物馆旅游方面,博物馆对旅游行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在游客和博物馆所在地之间建起互利关系。为了博物馆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特点也强化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200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特地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旅游”。目前,博物馆旅游除了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外,还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博物馆事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亚历山德拉·库敏斯认为:“对人类社会而言,无论人们怎么认识自己,相信什么,或者选择如何表达自己,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身份。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鼓励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一道,携手来访者和游客,创造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以体验博物馆围墙内外的遗产。”这样,博物馆旅游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向外界推介了博物馆自身,而这也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世界博物馆公谊会联合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其他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将文化遗产当作可持续旅游资源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2008年我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实现全部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充分显现,几倍甚至十几倍参观人数的增长证明了博物馆旅游的价值。在国内旅游城市,如北京、西安,欧洲著名旅游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博物馆早已成为吸引全世界游客的顶级旅游目的地。法国凡尔赛宫每年的游客可达200万人,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接待的游客,年入馆量都已超过1000万人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博物馆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公众游览休憩的重要场所。节假日游览博物馆被视为一种时尚,博物馆成为旅游线路中重要的游览景点,甚至还出现了博物馆专线旅游。截至2007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A级及以上景区2474家,其中,博物馆119家(5A级3家,4A级54家,3A级28家,2A级31家,A级3家),占A级景区总数的4.8%,其中级别较高的3A级以上博物馆占到71.4%。此外,太原中国煤炭博物馆、大连长兴酒庄酒文化博物馆、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铁岭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上海地质博物馆、天福茶博物院等还入选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都说明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旅游功能。

与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博物馆的管理成本较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特点让博物馆旅游的投入产出比远高于文物保护单位,这暗示了博物馆旅游在间接经济贡献方面的巨大潜力。

博物馆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产业方面,得益于可移动文物体积较小、便于复制的特点,很多博物馆在发展艺术复制品方面大获成功,极大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市场潜力也被看好;储量丰富的馆藏文物保证文化产品素材来源的充足,各具特色的可移动文物可以摆脱产品内容单一的弱点,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文化产业带动艺术品的收藏、鉴别、欣赏等文化活动,满足一部分艺术品爱好者“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遗憾,使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度。

目前,西方国家博物馆发达的会员组织往往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商品维系着博物馆与广大会员之间的联系,会员也十分关注并愿意购买博物馆出品的文化产品;在丰富的文化产品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还发展了“博物馆网上商店”,甚至开始在博物馆外建立商品分店,更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者。国外的多数博物馆都设有博物馆商店,有的规模很大。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发挥“传播教育功能”为宗旨,把博物馆商店从一个小纪念品中心发展成为博物馆文化教育的延伸机构和重要的经费来源。其博物馆商店的规模很大,馆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在全美各地共有12家分店,在法国、德国、墨西哥、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开有海外商品分店。1921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秋天印制一本商品目录,主要向会员寄送,当时的商品内容主要是书籍和复制品。1952年起商品目录内容大幅增加,开始包括首饰等。很多购买其商品的人由此成为了博物馆的会员。现在馆内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品近2万种。博物馆开发商品非常慎重,但销售面很广,每年寄出1300多万本商品目录,为60万人邮售商品。

由于博物馆参观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因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商店出售的商品一般都设计、制作得比较精细、雅致。这种定位和经营策略大获成功,确立了其作为“出售高档商品的高雅场所”的形象,成为美国其他博物馆纷纷效仿的榜样。

博物馆商店收入相当可观。如瑞士运输博物馆1982年其商店收入占总收入的21%,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1993年经营收入达300万美元,其中门票款约100万美元,博物馆商店收入为200万美元。上述数据表明了不失时机地开发博物馆文化产业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应该为我国的博物馆所借鉴。

目前,国家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正显示出蓬勃朝气,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在传播文化知识,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等方面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与博物馆相关”的商品销售,培育了规模庞大的博物馆会员群体,增加了参观者对博物馆藏品的兴趣和关注程度,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高了参观者的文化修养,增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正是在这种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博物馆不仅实现了经济方面的贡献,更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满足公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博物馆增强城市软实力

从软实力的角度看,文化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仅以城市为例,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作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加速,而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却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城市化过程中,与文物保护单位易于受到空间条件限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屡遭破坏的境遇不同,博物馆在现代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等各方面的重视和青睐,并确实在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在增强区域吸引力(软实力)方面,通过对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展示,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区和“地标”,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同时,在现代城市中传承和培育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众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满意度、亲和力以及凝聚力等要素随着城市新文化(或者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得到强化,当文化在渐进的演变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后,这种文化的演变将会促进城市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并促进城市经济(或者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虽然文化的演变是渐进的、民间的、不易受干扰的,但是一旦新的文化习惯形成并被带入经济活动之中,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是巨大的。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的象征或者地标,在作为文物收藏中心的同时,亦要承担起城市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等多项博物馆的新职能,只有这样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提升区域吸引力),并衍生出大量超出博物馆财务分析范围的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随着全国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对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尤其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不断强化,并对其他功能的发挥也产生了较强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有助于文化遗产事业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博物馆到底是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财政包袱

尽管博物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但传统上人们只是从其公益性来看待博物馆的功能,很少提及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或将经济价值模糊地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有些人甚至认为博物馆是财政包袱。如果只算经济账的话,博物馆到底是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财政包袱?

博物馆的经济贡献衡量直接贡献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增加值变化情况(图略)

类似于全国文物系统增加值变化情况,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增加值2003年和2007年较上年有所回落,其余年份均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全国博物馆增加值从2001年的8.9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8.7亿元,增长了110.2%,年均增长率为13.2%,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随着2008年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全面实施,我国博物馆在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方面出现一定的下降,这种下降将主要体现在门票收入方面。

间接贡献

(1)博物馆修缮费支出带动建筑业增加值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修缮费支出带动建筑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图略)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修缮费支出带动建筑业增加值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总体来看,全国博物馆修缮费支出带动建筑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0.53亿元减少至2007年的0.3亿元,降低了43.4%,年均减少9%。不过,由于我国博物馆的重要性与现状的反差(我国博物馆数量与我国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相距甚远),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将会出现高潮,未来博物馆建设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2)博物馆旅游增加值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旅游增加值变化情况(图略)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旅游增加值2003年较上年有所回落,其余年份均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全国博物馆旅游增加值从2001年的61.3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31.5亿元,增长了114.5%,年均增长率为13.6%。2008年,随着我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增加值出现了一次跨越式增长。

全部贡献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构成变化情况(图略)

2001~2007年,全国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2002年和2003年较上年有所回落,其余年份均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全国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从2001年的67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42亿元,增长了111.9%,年均增长率为13.3%。

投入产出分析

从2001~2007年平均情况来看,全国博物馆财政拨款占同期GDP的0.009%,而同期全国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占GDP的0.055%,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同期财政投入的5.9倍。而且,这种产出大于投入的结论还没有考虑博物馆的公益性功能。随着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和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重民生举措的顺利推进,博物馆对经济社会贡献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全面免费开放使得以往作为博物馆主要经费来源之一的门票收入锐减,这表明博物馆在直接经济效益方面已经不再是国家政策配置的目的,而免费开放带来的公益性的提升,让博物馆与民生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博物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时博物馆的经济功能更多的是从间接经济效益和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方面得以展现。这在经济功能的作用方式上形成了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最明显不同。

随着博物馆努力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旅游的兴起,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更多地以间接贡献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报记者张伟根据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9)》相关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