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省长城资源调查专家在考查
“鄂西北大量墙体、关卡、敌台、烽火台、山寨等防御工事遗存,极可能是多个历史阶段形成、演化发展的长城……”前日,省长城资源调查小组领导办公室召开专家讨论会认定,在东周时期,鄂西北区域确实存在一条利用天然山势形成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其中,竹山、竹溪县境内长城遗址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相当规模。
据介绍。2008年,我省被国家列为长城资源调查省范围。去年4月1日,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至上月,已调查了十堰所辖的竹山、竹溪、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县市及荆州、南漳等地。
据参与调查的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和武大、华师大有关专家考证分析,古代秦楚两国之间,确实有一条利用天然山势形成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鄂陕边界长城即以此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来。专家称,地处东周时期“朝秦暮楚”之地的鄂陕边界长城由断续石墙或土墙、众多的山寨、天然的山体构成,分布在竹山、竹溪、郧县、郧西、丹江口与陕西平利、旬阳、白河县,河南省的淅川等地交界处,绵延数百公里,其在选址方面,凭依自然山险,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有相当多的山险墙、土墙以土、石为主,而原始的石墙则大多采取毛石垒砌而成,与内蒙古等地现存已确认的秦长城极为相似,不过,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负责人沈远耀昨日明确表示,这段依山防御体系和鄂陕边界长城是否就是秦楚古长城的一部分尚待进一步取证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