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瓷器来自哪里?碗墓动辄上千的碗从何而来

 

昨日,歌乐山青草坡,专家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该地发掘出来的陶器  石涛/摄

 

    300多年前,祖籍福建做瓷器的江氏家族,随着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来到了当时的四川,在重庆巴县白崖镇青草坡定居,以生产瓷器为生。这成就了今日磁器口的形成。

    “呀,随便一挖,随手一捡都是陶器的碎片……”“这里、这里,好多……”一路上,考古爱好者们都有不断的惊喜。昨天,市文物考古所首次征集了50多名市民,带着他们走进了尚未进行考古发掘的“沙坪窑”现场。

    磁器口从“沙坪窑”发源

    福建当时是我国制瓷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江氏家族世代以开设瓷厂为业,掌握了福建德化窑白瓷和青花瓷的传统工艺。

    他们看中了沙坪坝青草坡有烧制瓷器所需的瓷土、煤炭等基本原料与燃料,就在这里开设窑场作坊,这就是后来被称作“沙坪窑”制瓷业的开始。在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的讲述中,300年前的江家制瓷场景被一一还原:在这里生产出来的陶瓷器,由当地的村民,以扁担、绳子背篼等用男挑女背的方式,运到江家在磁器口的铺面销售,远销陕西、川北、湖北等地。

    建议把青草坡窑址打造成博物馆

    沙坪窑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林必忠说,从现场可以看出,各种用途的罐、碗等都是主要产品,而瓷碗是民间生活用瓷的大宗,除了使用频率高,易于损耗。同时,清代至民国初年,川东及重庆地区,还流行用瓷碗与石灰粘合作为墓椁的“碗椁墓”的殡葬习俗。

    市文物考古所专家建议,在考古发掘后,可以把青草坡窑址打造成博物馆,让市民了解磁器口的这段历史。

    一座碗墓用瓷碗成百上千件

    碗墓是中国某些少数地区特有墓葬习俗。清朝至民国初年,川东及重庆地区流行用糯米浆和三合灰作“水泥”,将瓷碗粘合在一起作为碗墓的墓椁,一座碗墓用瓷碗成百上千件。

    1987年11月,青草坡下的厂区内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经发掘清理,认定为清代“碗椁墓”,外椁全部用瓷碗与石灰粘合紧扣砌成。经判断,该墓所用瓷碗就是沙坪窑的产品。

    江氏家族的运瓷行规

    “下雨打烂碗要赔,天晴打烂碗不赔”


    传说江氏家族制定了“下雨打烂碗要赔,天晴打烂碗不赔”的运瓷行规。与传统思维不一样,江家认为天晴的时候,运送瓷器的工人跑得很快,摔碎了瓷器就可以不赔钱;但是越是雨天越是该小心的时候,却摔碎了瓷器,工人就必须赔钱了。

    在沙坪坝青草坡落户后,江氏家族三兄弟中的老二江生鲜重操福建旧业,执掌碗厂十八九年,开创了繁荣磁器口的沙坪窑制瓷。与此同时,江生鲜的大哥江生礼在璧山接龙乡阴阳沟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三弟江生鲍也在北碚东阳镇开设碗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家第八代传人把工厂交给工人后,因各种原因最终消失,磁器口的瓷器之名,也渐渐被人淡忘。(综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