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岩画再现6千年前游牧民族生活场景(图)

 

 

 

 

游牧民族的岩画

 

    中新社甘肃景泰5月18日电(侯志雄陈其麟)记者18日在甘肃景泰县采访获悉,历史上的羌戎、吐蕃、鞑靼、党项等民族曾在当地有过较长时间的栖居。他们能工巧匠,在岩壁或较平整的石块上,凿刻了许多颇为生动的岩画,展示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

    一直在当地研究景泰岩画的景泰县文化馆馆长沈渭显说,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游牧民族从青藏高原通往蒙古高原的主要通道。历史上游牧民族长时间在这里生活,出现岩画是正常的。

    2006年11月,第一幅凿刻在岩石上的鹿岩画在该县寺滩乡白茨水村石鹿沟发现。此后几年,山巅和沟畔地带的紫红色或青黑色岩石上发现的岩画总面积达100余平方米,可识别的图案有100余幅。

    沈渭显介绍,古人以硬器秘集点琢手法凿刻出深浅、大小不等、粗拙简朴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期所得。

    景泰岩画中大多是羊、牛、鹿、虎、豹等动物图像,或单个或成群,最大的鹿身高60厘米,最小的山羊体长不及5厘米。在岩石平面,虽简为几笔或初具轮廓,却不呆板。

    据考证,在景泰5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景泰张家台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出土的彩陶纹饰就是从最早的岩画演变而来。

    沈渭显说,经推断这些岩画创作于6000年至7000年间。岩画中所体现的围猎、交媾、舞蹈、图腾等展示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沈渭显介绍,从岩画的痕迹看,作画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敲凿法,用硬器点琢成秘集微凹的阴刻状;其二为磨刻法,在玢岩上磨成沟纹状,深度达6至7毫米,磨刻线条较粗,图形清晰,有的画面则为敲凿出轮廓后再进行的磨制。

    “从创作岩画的地点分析,这里是游牧民族在游猎放牧、祭祀祝福聚会之地,有山有水。”沈渭显说,景泰岩画在艺术技法上虽显粗劣,但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岩画中动物多,说明动物经常出没,见得多就刻画得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