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与观众和谐相待 “5·18博物馆日”倾情奉献

  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迎来了第三十四个“国际博物馆日”。为了更好地配合今年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除了原先展览继续免费开放以外,华夏古乐团向观众们奉献了两场精彩的公益专场音乐会,三楼历史教室也增加了观众参与答题活动。

  来自洛阳的张女士说,来到这里正巧赶上“国际博物馆日”,河南博物院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观众们参与的互动节目很有意思,让我们增加了知识。希望这么好的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之外也能经常看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博物院在展厅显著位置摆放“博物馆日”公告,提醒观众们参与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夏古乐专题音乐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夏古乐团领队向观众们介绍远古时代的乐器——骨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远古时代的合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教室里,观众参与热情高涨,一旦想到答案,就可以举手示意,说出正确答案之后可以获得奖励,观众们说,“好像回到了儿童时代。”

  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致力于社会和谐

  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性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向公众展示,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原意为 “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全部人文活动。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18世纪50年代,大英博物馆建立并首次向公众开放,使它成为世界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其首要职责。

  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从1977年开始,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为每年的博物馆日确定一个主题。

  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旨在强调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和责任。(河南省文物局 结合新华社供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