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清理唐井
表面呈竹节的唐三彩碎片
本报于5月8日报道,我市考古人员在原扫垢山一带(二道河畔苏农新村附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掘出一些唐代器物及碎片以及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片。昨天,记者再次来到现场,考古人员又从探方里清理出多种唐三彩瓷片,并对一口唐井进行了发掘。
出土各种唐三彩让人惊喜
昨天,考古人员集中精力对探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地层和大小不一的众多灰坑里清理出不少碎片,以及不少已经破损的壶、罐等器物,还发现了一只粉盒,但是已有所破损,也不算精美。但是,各种唐三彩碎片的出现,还是让考古人员感到很惊喜。
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一般由几种颜色搭配而成,昨天出现的几块唐三彩碎片,其中一块一面呈深黄色,另一面则是深蓝色,并有竹节的形制,但是,由于碎片太小,无法推断出它的器形,以及整个器物颜色的搭配情况;另有一块色泽鲜艳,是由白色和鲜黄色、浅绿色构成的图案,非常精美。遗憾的是,还没出现完整的唐三彩器物。
这次发掘,没有发现青花瓷片。考古人员期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够出土较为罕见的唐青花,特别是至今扬州考古工地还未出现的宋青花,以实物的形式,弥补这段扬州考古资料的空白。
一口唐井“浮”上地面
原扫垢山的考古现在已经挖到唐代的地层,这么多的灰坑再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痕迹,但这里虽然属于唐代城池范围,可惜还没有显现出手工业作坊的遗址,也没有发现炉灶等,因此当时此处是民居场所还是商业区,暂时还搞不清楚。
昨天,在探方的西北角,露出了由砖头竖砌的一口古井的一角,昨天,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清理,瓦当、筒瓦都陆续出现,此外,还出土了不少碎片,可以推断这是一口唐井。截至昨天傍晚收工,古井才清理了约60厘米的深度,预计再挖一定的深度,就会出现井的砖券。
然而,这口古井是当年附近居民的家庭生活用井,还是开挖附近二道河时,作为工人驻扎在此处劳作的饮用之水,还需要考证。
今天,考古人员将继续清理,这口唐井的尺寸、深度以及结构,有望揭晓,同时,也希望井内能够出土一些“宝贝”,以揭开那时人们生活的场景。
相关链接
扫垢山的由来
文史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现在大学路的东侧,也就是原邗江县政府到苏农新村一线,北起西门外二钓桥畔的都天庙,南迄荷花池口的社稷坛,原来是一片土坡,这就是扫垢山。
扫垢山原名骚狗山,这一带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风景秀丽,园林别业错落相望。黄继林说,那个地方当年非常漂亮,费轩的《梦香词》中说“扬州好,南郭柳初娇。走马试来骚狗地,听莺宜近荚人桥。那处不魂销?”就是描述这段俯瞰城河的冈阜。顺治二年(1645)春,多铎统领清兵大举南下,攻占徐州后,从西、北两路直逼扬州。四月十五日,清军包围扬州城。西门外的这片冈阜相连,可以居高临下,清军首先占领了这些高地。史可法率扬州军民抗击,击毙清军千余,城下遗尸山积。后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衣大炮,轰开城垣的西北隅。守城军民全部壮烈牺牲,扬州陷入清军之手。清军占领扬州后,在城内烧杀掠抢,将攻城士兵的尸体葬在这一带冈阜上。时人痛恨他们的暴行,称清兵为骚鞑子,所以堆尸的地方就称为骚狗山。后来康熙南巡,骚狗的称呼明显地触犯时忌,从此便改称为扫垢山。这里曾经是阵亡清兵的丛葬之地,但是这次考古人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掘出古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