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1号出水瓷 曾风靡海内外克拉克瓷获新生央视再次对“南澳1号”打捞过程进行大型直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月16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英文频道对“南澳一号”打捞过程进行了第二次大型直播。图为水下文物陆续出水,为防止青花瓷盘互相碰撞,它们被装在吊篮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南澳1号”古沉船打捞出来的漳州窑青花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参与央视直播报道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介绍“南澳1号”的漳州窑青花瓷。


  日前,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1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器,被专家鉴定为产自福建省漳州市的“克拉克瓷”。曾经风靡海内外的漳州克拉克瓷,在沉睡400多年后重登历史舞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原漳州市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漳州古窑址研究。他于16日向记者介绍说,明朝万历年间,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中国瓷器被运往荷兰拍卖,受到包括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等人追捧,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的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上得到的,产地不明,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


  长时间以来,“克拉克瓷”产于何地的问题,曾经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


  朱高健说,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根据以上两则记载,专家们确信:平和县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平和进行调查,意外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专家们发现,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除此之外,还发现在日本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至此,外销瓷“克拉克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


  朱高健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


  “克拉克瓷的盛衰完全取决于海运的兴废。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当年中国第一港的漳州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


  作为克拉克瓷原产地,漳州市近年来一直着手发掘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介绍说,早在2004年,平和县就将南胜花仔楼窑、南胜田坑窑、五寨大垅窑、五寨二垅窑、五寨洞口陂沟窑、五寨后巷田中央窑等六处明清古窑址捆绑为“平和‘漳州窑’窑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保”中,平和“南胜窑址”名列其中。


  目前平和县博物馆正在积极争取资金,为五寨洞口陂沟窑修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棚。同时,平和县已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当地的古窑址进行后续的发掘、保护,推动克拉克瓷研究,再现古窑址真貌。


  古陶瓷文化研究也一直吸引着漳州市一批民间收藏爱好者。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所长林俊,10多年前就尝试用传统工艺烧制克拉克瓷。2008年7月,他创办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一步步摸索着失传数百年、近乎绝迹的克拉克瓷烧制工艺的新生路径。林俊最终不负众望,当年10月首批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的高仿真度克拉克瓷出窑。到2009年6月,该基地具备克拉克瓷批量生产的能力。(中国新闻网   福建新闻网 章闻 华俐 峰鹏


´,´

  央视计划今天下午进行第二场直播


  专家认为,古沉船后期发掘或出水高档瓷器


  陈晓敏 通讯员 林春伟摄影报道)昨日,记者从南澳县获悉,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号上文物清理工作仍继续有序进行,专家经过研究初步判定汕头“南澳Ⅰ号”航行的目的地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另外,根据目前气象预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计划于今日下午进行第二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花里带字”瓷器出水


  昨日,考古人员继续在打捞船“南天顺”号作业船上展开文物清理工作。在出水的文物中,出现了一种“花里带字”的盘子,这引起了专家们的格外注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高兴地说:“此次出水很多这样的盘子,很有研究价值。”陈华莎介绍说,这种盘子最特殊的地方,是在青花里,位于盘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木”字,这个“木”字有两种可能,或是姓木人家的作坊里制作出来的,或是姓木的家族定制的盘子。


  陈华莎还透露,通过已出水的文物判断,汕头“南澳Ⅰ号的航行目的地不是去欧洲,也不是去非洲,因为,已打捞文物中,瓷器上所带的文字都是汉字,所以汕头“南澳Ⅰ号的航行目的地应该是汉文化圈的地方,有可能是朝鲜、日本或者东南亚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姜波博士认为,从航海的角度讲,目前挖掘的这部分瓷器很有可能是“压舱”用的。


  据了解,当远航船只空载时,整船的重量轻,在遭遇风浪时,船体摆动大,所以用一些海水、石头或者沙土来增加重量。这在航海的术语上叫“压舱”。姜波博士介绍,船舱的底部需要使用一些比较低档的,分量比较重的商品,其作用就是避免在航海的过程中,船一遇到风浪,船体就容易倾斜。目前,在各国发现的沉船上面都有这些低档的商品和低档的瓷器。 “这些瓷器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是满足航海上压舱的要求,二是满足了目的地地区低档瓷器的需求。”


  姜波博士充满期盼地说,目前水下考古工作还在进行,非常有可能在后期发掘出档次和质量都非常高的瓷器。


  央视第二场直播拟今日进行


  记者了解到,一般海面阵风达到7级,水下考古队员就不会下水作业。但是,打捞现场有一个小范围的天气环境,如果小环境允许的话,考古队员会及时调整方案,在平潮的时候,可以下水的话就会及时下水,布置工作,然后按部就班进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目前气象预报,今日可进行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定于今日下午1时至3时进行第二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届时,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国际频道、第九套英文频道同步直播。(《汕头都市报》)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澳Ⅰ号”发现一枚“戒指”


  尽管这几天汕头南澳海域的海上风浪或大或小,但“南澳Ⅰ号”的发掘工作继续按计划进行,并不断有新的文物出水,颇受关注的是首次发现了疑似“种子类”的有机物。据“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介绍,近日他们在水下考古时发现沉船有可能存在植物种子之类的有机物,但具体情况还须进一步确认。今天,从打捞现场传来的消息又称,考古队员已从水下打捞出一枚戒指模样的金属物(见上图)。这些新发现又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疑惑和猜想。另据了解,一号舱的发掘到今天已经结束,明天起将开始二号舱的考古发掘工作。


  从目前已出水的文物来看,瓷器占绝大多数,品种有10多种。初步判断,船上所载瓷器基本上出自两个窑口,一类是福建漳州平和窑,一类是景德镇窑,其中以平和窑为主。基本确定这些瓷器是“出口瓷”,因为大量的大碗、大盘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是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在国外也已发现不少类似器物,其产地许多就在闽南。根据这些瓷器的特征,专家认为,可以判断“南澳Ⅰ号”这艘船不是去欧洲的,原因在于欧洲所需的货物跟“南澳Ⅰ号”装载的货物不一样,当时运往欧洲的瓷器以景德镇为主,而且是按照欧洲人自己的造型和设计来做的,这些瓷器主要是给皇宫贵族使用的,比较精细。


  而另一类引人关注的文物是打捞出水的铜块凝结物,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铜材是成品还是原料,它们为何在船里,是什么用途,要运往哪里,究竟数量有多少,这些都还有待文物继续出水后专家做进一步考证。(《深圳特区报》吴绪山 林春伟)


´,´

   "南澳Ⅰ号"会越发掘越精彩 或出水高档次瓷器


  “花里带字”的盘子


  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南澳县获悉,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号上文物清理工作有序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姜波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南澳Ⅰ号”后期打捞很可能出水一些档次和质量都非常高的瓷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初步判定汕头“南澳Ⅰ号”航行的目的地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


  目的地应在汉文化圈地区


  据了解,“南澳Ⅰ号”近日出水的文物中出现了一种“花里带字”的盘子,引起专家的注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种‘花里带字’的盘子最特殊的地方,是在青花的花里,位于盘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木’字,这个‘木’字有两种可能,这个盘子可能是姓木人家的作坊里制作出来的,也可能是姓木的家族定制的盘子。”


  陈华莎还透露,通过已出水的文物判断,汕头“南澳Ⅰ号”的航行目的地不是欧洲,也不是非洲,因为,已打捞文物中,瓷器上所带的文字都是汉字,所以汕头“南澳Ⅰ号”的航行目的地应该是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地方,有可能是朝鲜、日本或者东南亚地区。


  或出水高档次高质量瓷器


  随着水下考古发掘的一步步推进,“南澳Ⅰ号”是否还将出水新类型的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姜波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从航海的角度讲,目前“南澳Ⅰ号”发掘的这部分瓷器很有可能只是“压舱”用的。据了解,当远航船只空载时,整船的重量轻,在遭遇风浪时,船体摆动大,所以用一些海水、石头或者沙土来增加重量。这在航海的术语上叫“压舱”。姜波介绍,船舱的底部需要使用一些比较低档的分量比较重的商品,其作用就是避免在航海的过程中,船一遇到风浪,船体就倾斜。目前,在各国发现的沉船上面都有这些低档的商品和低档的瓷器。姜波认为,目前发掘出来的这部分瓷器就有这样的“压舱”作用。他说:“这些瓷器的作用可以说一举两得,一是满足航海上压舱的要求,二是满足了目的地地区低档瓷器的需求。”


  姜波博士充满期盼地说,目前水下考古工作还在进行,非常有可能在后期发掘出档次和质量都非常高的瓷器。(《羊城晚报》杨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