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有助于发现郑和船队秘密明古沉船大规模打捞重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沉船上打捞出的青花仕女大盘


  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的大规模打捞前天重新启动。当天共有8箱文物出水。明代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究竟有多大、构造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仍争论不断,有专家认为,“南澳Ⅰ号”的考古工作或有助于发现明早期郑和船队船只秘密。


  推断目的地东南亚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的重点是将船体内文物清空以避免台风袭击,之后将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


  目前,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沉船中部已经通过抽泥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隔舱板之间间隔约为1米,其中一块已经清理出长约4米的一段,隔舱板之间清理出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瓷器等文物。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侧立横放并交错码放。


  据介绍,目前打捞出水的文物主要是青花瓷大盘,此外也有青花瓷钵、青花小酒杯、青花碗、贴塑龙纹罐、铜板、铁器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介绍说,从出水的文物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南澳Ⅰ号”目的地不是欧洲。考古现场领队孙键表示,此前在东南亚等国发现过大量类似风格的瓷器,船只最可能的方向是东南亚。


  据悉,“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于4月上旬开始,但由于南澳天气、海况复杂多变,考古打捞工作被迫中断。直到5月初南澳天气状况有所好转,考古发掘工作才又重新启动。孙键表示,今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要做的事情,是在90天内(从4月初开始)将船体内文物清空,以避免台风袭击。文物清空后,将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


  船体打捞可能要几年


  据考古人员勘测,初步判断“南澳Ⅰ号”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 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


  关于“南澳Ⅰ号”船体打捞问题,崔勇表示,本次“南澳Ⅰ号”水下考古不包括船体打捞,船体打捞的任务留待下次。目前他们已将船体打捞设想呈报国家文物局,一是用沉箱整体罩住打捞;二是将船体分拆打捞;三是将船体用特种胶水粘牢后托出水面。具体采取哪种方案,将据具体情况而定。至于要等到何时才能最后完成船体打捞,可能还要等几年之后。


  “南澳Ⅰ号”船体今后如果出水,将填补明朝晚期海外贸易商船研究的空白。


  沉船所在的汕头南澳县乌屿和半潮礁之间海域,是闽、粤、台的海面交叉点,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这一沉船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