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蚝壳屋”的蚝壳外墙。王鼎强 摄
陈白沙纪念馆旁的古民居。 王鼎强 摄
主要观点
●杜绝在附近建高楼大厦,扩建陈白沙纪念馆第三期工程
●保留周边的民居古建筑,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在陈白沙纪念馆设立儒家文化展览厅
●设法复原与陈白沙先生有关的历史建筑物
民进江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余松健,是我市较早提倡建设“文化西区”的人。
“因为母亲在白沙祠附近工作,我小时候经常到白沙祠玩,那里的牌坊和明清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松健被白沙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所吸引,因此,他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突出“白沙文化”,对陈白沙纪念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建议。他的思路与白沙集团对田心村的拆了重建的改造方案有所不同,他认为,应保留陈白沙纪念馆周边的明清古建筑。
1、扩大陈白沙纪念馆的面积
余松健说,陈白沙纪念馆里的陈白沙祠和贞节牌坊,保存完整,规模宏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和2000年,市委、市政府分两期扩建了陈白沙纪念馆。目前,陈白沙纪念馆已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是我市的一个对外接待窗口,改革开放以来曾接待了很多中央、省、市的领导,及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华侨团体等。
“建设文化强市,江门一定要突出‘白沙文化’这一特点,扩大陈白沙纪念馆的面积,把‘白沙文化’的宣传及影响力做大做强”,余松健认为,陈白沙纪念馆的建成开放,虽然大大地促进了陈白沙祠的文物保护工作,但是在文物的合理利用方面,还未充分挖掘。陈白沙纪念馆在建设规模上只能算是小型的纪念馆,由于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陈白沙纪念馆的展览、陈列内容单调,形式枯燥,未能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即使有游客到来参观,也只是来去匆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陈白沙纪念馆的发展。
余松健说,环顾周边的城市在善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番禺的宝墨园,原来是一座荒弃的小庙,经过匠心的设计、包装、建设与扩充,成为多功能的旅游、参观项目,形成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佛山市利用一条烧制古陶瓷的“龙窑”,扩建“南风古灶”旅游景点,推广石湾的陶瓷文化,也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大力保护周边明清古建筑
经过调研,余松健发现在陈白沙纪念馆的东北角、西边到环市路一带,现在还保留有数量可观的青砖土瓦的传统民居,其中就包括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蚝壳屋”。这里原是旧民居比较集中的旧村落,保留我市的历史风貌。“拆了这些老建筑,就太可惜了!”他希望规划部门严格控制陈白沙纪念馆两侧的建设工程,杜绝在陈白沙纪念馆附近建高楼大厦,把控制下来的地块扩建为陈白沙纪念馆的第三期工程。
余松健认为,利用陈白沙故居及附近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可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目前,在白沙故里,仍保留有“世赖堂蔡李佛洪圣馆”,这是蔡李佛的创始人陈享先生派他的儿子陈官伯在白沙故里开设的一个蔡李佛洪圣馆分馆。余松健说:“陈白沙纪念馆内保留的蔡李佛洪圣馆,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重视开发利用,并广交国际友人,宏扬国粹。”他建议,在陈白沙纪念馆内,以世赖堂蔡李佛洪圣馆为文化品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政府应该征用田心里、仁寿坊的旧民居,保留有特色的民居古建筑,作为一个五邑民俗、民居参观旅游景点。”余松健陈述自己的观点。
3、扩充内涵设立儒家文化展览厅
陈白沙先生是历史文化名人,他的茅龙书法享誉书坛,发掘、整理陈白沙先生的书法墨宝,制作拓片、编印《陈献章书法集》,开发茅龙笔的制作和批量生产,利用文房四宝的“镇纸”、“砚田”等,刻录陈白沙先生的名言佳句,扩大“白沙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发一批精美而格调高雅的旅游纪念品,是一条深挖“白沙文化”的路子。
余松健认为,在陈白沙纪念馆内还应设立儒家文化展览厅,系统地介绍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息微的过程,图文并茂地展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等等。
有关部门还可根据陈白沙先生擅长诗词歌赋的儒雅形象及讲学、钓鱼、弹琴、访友、即席书法等爱好兴趣,在白沙故里添置数组雕塑以吸引游客参观;设法复原“小庐山书屋”、“寻乐斋”、“春阳台”、“楚云台”等与陈白沙先生有关的历史建筑物;以陈白沙先生的诗文为题材,向全国征集名家书法作品;扩建白沙碑廊,突出“白沙文化”品牌。
余松健希望,政府进一步规划、论证,丰富陈白沙纪念馆的内涵,扩大陈白沙纪念馆的规模,使其成为我省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并促使陈白沙祠、贞节牌坊申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