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昨天上午,阅江楼景区举办第六届妈祖文化民俗节,许多市民一起赶赴这场民俗文化大集。但是张先生在顺带游览静海寺的时候,却发现了静海寺建筑出现众多裂缝的现象。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整个景区大大小小近百处墙体裂缝、断裂的横梁、隆起的地面和重重支架包裹的天妃宫碑都让记者吃了一惊。
现场:
墙体开裂、横梁断了、天妃宫碑倾斜
进入静海寺景区,其西侧园区可以说是最重头的了,因为省级文保单位天妃宫碑和市级文保单位三宿崖都集中在这一侧。在曲曲折折的长廊中穿行,两侧的墙面上不时“冒”出或长或短的裂缝,雪白的墙面像是被人抓破了脸。越靠近景区的后半部,这种情况越严重,在一个侧门的位置,景区还拉起了警戒线,标示着“墙体危险,禁止通行”的字样。而这个侧门边上的墙面,其裂缝甚至贯穿整个墙体,从顶部一直延伸到地面。而侧门的屋角处,其裂缝甚至可以放进去一个成人的大拇指,更严重的是裂缝不远处的一段木头横梁直接断成了两截,本来是承重的梁架,现在让人看了就很担心。
那么省级文保单位天妃宫碑怎么样了呢?带着一丝忧心,记者穿过警戒线。只见天妃宫碑的边角已经被包裹起来,整个碑刻的周围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钢架,纵横交错地排列着,似乎是担心碑刻倾倒一样。不过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妃宫碑确实发生了倾斜。而距离天妃宫碑不远处就是市级文保单位三宿崖(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不过其前面的地面也出现了一些拱起的现象,其假山石上也出现了一些小的裂纹……
原因:
一墙之隔在施工,流沙地质是主因
为何刚刚建成没几年的静海寺会出现如此多的开裂呢?正在记者纳闷的时候,一阵敲打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一墙之隔的墙头外,一位工人正在一个木结构的房屋上敲敲打打,再远一点就是正在施工的商业街区。透过静海寺侧门门缝,记者目测了一下,这些木结构房与静海寺仅仅隔一两米,即使是商业街区的主体部分,与景区也不过二三十米的距离。会不会因为靠得太近,其施工的地基对静海寺造成了影响呢?
记者的这个猜测很快得到了证实。据静海寺景区负责人田践介绍,静海寺这些情况的确是隔壁商业街区开建后出现的。“因为这个地块以前就是江边的漫滩,其地质对建筑物来说是很不稳定的,据我们了解,我们静海寺地下的地层可以分三块,3.5米
5米是杂填土,一般都是10年左右的垃圾堆积起来的土层,5-9米也是类似的杂土层,杂质相对少一点,而9米以下都是长江淤泥与沙土。”据田践介绍,隔壁商业街区的施工,在打地基的时候打得很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地区的地质层产生影响,尤其是9米以下淤土层,这种变动肯定会对地面上的建筑产生影响。“尤其是我们静海寺这样的,大多都是平房建筑,地基方面不可能打很深,对这种变动也是比较敏感的。”
应对:
天妃宫碑年内扶正,静海寺要恢复原状
据田践介绍,目前省级文保单位天妃宫碑倾斜,市级文保单位三宿崖沉降变形,静海寺纪念馆墙体多处开裂这些现象都相对稳定,但是三处文物保护单位纷纷出现异样,这样的情况立刻引起了南京市文物局的极大注意。尤其是天妃宫碑,它是目前全国记录郑和下西洋的最大最全面的碑刻。
据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介绍,在发现问题后,南京市文物局组织相关单位在静海寺纪念馆召开了多次现场办公会。“商业街区方面也非常重视,目前公司和文物部门双方配合得比较好。现在,静海寺纪念馆墙体的裂缝每天都由专人在监测。”杨新华表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出现了,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先解决地基的问题。“通过专家勘探,地下9米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他们想的办法是,摸清了地基情况后,把静海寺遗址的地基用水泥整体固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板块。”
地基的问题解决后,静海寺纪念馆本身将请危房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从而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而天妃宫碑,现在暂时用钢架临时保护起来,将来要根据监测的情况把碑扶正,最后,还要为它建个小型的碑亭,这样可以防酸雨。
据了解,所有的文物修复工作,都正在拟定修复方案。由于天妃宫碑是省级文保单位,对古碑的保护方案还将报批江苏省文物局。“文物修复工作,我们希望能在今年国庆节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