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成为"产业英雄"背后凸显何种乱象?(图)

 

图片来源:海峡网

 

    一部名著《金瓶梅》引发了两省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具体涉及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5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 [山东安徽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 恶霸变成产业英雄]

    西门庆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反面人物形象,本应人人以此为耻的,何以时来运转,成了多地互相争抢的“香饽饽”?这也许让各位看官匪夷所思了,然而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也是一件想得通的事情。

    近十年来,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并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规划。阳谷县就专门制定了《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其中明确规定,“做大做强《水浒传》、《金瓶梅》历史巨著利用文章”。

    阳谷县的确是把文章做到了家!当地政府不仅建起了“王婆茶坊”,塑起了栩栩如生的西门庆和潘金莲雕像,而且将“奸夫淫妇”的幽会场景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阳谷县的规划一出,临清县和黄山市更是不甘示弱,纷纷制定相关规划,“西门庆”故里之争一时进入白热化。“西门庆”俨然被塑造成了文化产业英雄。

    西门庆故里之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是金钱的驱动。为了本地经济效益,不管这个历史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使是“恶霸”西门庆,也被一些地方视为座上宾,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救命稻草”。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发展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文化,但如果仅仅为了产业和利益,而牺牲了文化的导向性,丢失了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无论如何来说,都是一场“赔钱”的买卖,因为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成本。

    利益和金钱是一时的,而文化和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久传承的,不要因为一时之利,而祸害了我们的文化之本。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