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改造历史”这个命题极大

  出生于中国台湾,旅居西方二十余年,面对“台湾策展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不能说我足以代表台湾观点,而是,我以我的方位,曾观看了台湾当代艺术三十年发展,以及所感知的台湾新艺术之崛起。


  1.


  “改造历史 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原是由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策划而起,试图呈现进入21世纪,2000年至2009年这10年间,中国大陆艺术家之活动面貌。“改造历史”之展题,并非是预设性的史观建立,而是提出当代中国艺术的全面风貌,让新生代艺术家与其生活的世界,获得进入世代艺坛的平台。它所衔接出的艺术演变,是后设性的、回顾性的,以2000年至2009年已发生中,仍进行中的艺术新貌为主要整合对象。


  个人以为“改造历史”这个命题极大,虽不认为艺术具有改造历史的能耐,但相信艺术可以制造不同的艺术史。“30年内的作品算不算进入历史?10年内的作品能不能代表当代?”这些还在活动中的创作者,能否走到未来可回顾之位?面对这些问题,当代艺术书写者不是预言家。当代艺术的历史定位之启步,既无法强求于运动史之发生,也无法矫行于风格史之串连,它的脉络乃依附于现代艺术的本质:为否定现实或不满现实而激发的种种行动。其间,制造一个有影响性的艺术展览,常常是艺术界活动者的浪漫理想。因此,面对30年内的区域多元作品,能介于运动史与风格史之间的书写角度,便是近30年来汇成艺术风貌的展览史。


  以展览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或年代回顾,一直是印象派以来,艺术界长达一百多年的方法。我们称艺术史是一部争鸣的展览史并不为过。观看近30年的各地艺术史之制造,便是一大部大小展览史的书写;简言之,以展览造成时潮或运动,已成为近代艺术的演进方式或手段。至于运动史,则需要“事件”,而“事件”往往又是改变历史河道的枢纽点。在21世纪初的亚洲地区,第一个10年所面对的一个影响事件,便是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对当代艺坛的冲击,它重新震撼了过去10年来,对近30年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狂热操作,并且重新盘整了艺术界许多唯市场是瞻的盲点。


  谁的艺术?谁的历史?乃是一种多元的艺术史视野,它质询了任何以部份群体意志所强行设定的一元论。当代艺坛,正因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风潮,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认知,而分出不同的创作目的,形成当代大展趋势与当代市场趋势的微妙对立或融合。因此,在回顾与前进21世纪当代华人艺术演进之路时,艺术书写工作尤具挑战性,因为它必须面对的历史时空,也包括了市场与反市场的两种艺术定义。


´,´

  基于视觉艺术的历史,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走向以风格和社会两者互动关系为思考的文化普遍史,因此视觉艺术也常被视为一种年代美学的参考文件。在近30年间,多元的宽容与异议已使当代艺术的书写变得繁复而无法单向化,其梳理的方式除了艺术运动史与艺术风格史之外,还有属于美术馆的艺术史和属于市场的收藏史。前者以史观、历史、教育为目标,多由美术馆或学术界的判断知识作为导引;后者则以民间收藏、品味、投资为方向,藉由民间收藏者的喜好和投资判断作为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设定。一般而言,知识判断应属客观,而品味判断应属主观,然而在全球化的今日,史观可能出自主观的意识型态,品味可能出自制造的讯息影响。当艺术趋于政治和金钱的纷争中,常让人忘记它本身的价值。无论如何,一件具有年代性代表的理想作品,它应兼具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人物的证据或承传上的功能;而艺术作品之吸引人,在于那一个物质性的载体里,不仅盛装时间、空间和人物,也留下了年代的美学研究。


  在走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今日,当代、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建立,不再是一种答案,而是不同书写角度和形式的汇集。在艺术活动同质化的年代,是否可能“改造艺术历史”,也需要回到如何观看艺术史的认同和再定义。至于,展览是否可以是一种艺术运动?很显然,它们跟所有作品一样,也有其时间性与不可刻意制造的天命。


  2.


  2010年,中国大陆正式承认当代艺术多元表现方式,提供如此大的当代艺术活动空间,也可以说是近10年来,当代艺术寻求被理解的一种成果。至于中国台湾馆之介入,始于2009年10月中旬。寒舍艺术中心主动以民间单位,非盈利参与的认知下,希望台湾新艺术能参与此华人当代艺术大展。是故,获得善意的共识:台湾馆将以完整区块的方式呈现,台湾当代艺术30年介绍也将以完整专书方式呈现,台湾参展艺术家以197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艺术家为主,其主题订为“平凡的奇观”。这些开放、尊重、不涉商业的前提,是个人参与台湾馆之因。


  为何要以完整而不被打散的方式呈现?中国台湾新艺术有其近代的历史经验脉络,其呈现背后,不能切割它曾有的艺术现实。台湾当代艺术发生的相关事件年,一是长达十年缓进的乡土文艺运动和经济的崛起,此一阶段台湾当代艺术进入艺廊时代。二是1980中期现代美术馆之成立,以十年时间带动本土意识,对台湾抽象艺术展开历史反思,并进入多元的后现代时期。三是1995年之后,台湾的双年展狂热,以参与制造国际展做为艺术外交行动,将台湾当代艺术带上国际艺术舞台,当代艺术则进入替代空间、美术馆、艺博会的时代。四是2001年之后的全球化、科技化、网络化、市场化之年代,国际展览和艺廊勃兴,使新艺术也在此特殊时空萌生。


  是故,在论述方面,自1980年代开始,书写者无法再用线性时间、风格归类、媒材划分等方法,有效地陈述正在发生中的年代景观,以及与过去历史可衔接的线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冷战时期的艺术没有历史感。西方当代文化论者布什亚(Jean Baudrillard),在1990年曾延用人类学家利瓦伊斯陀(Claude Levi-Strauss)之人类学概念,以“冷社会”(cold society)来解释冷战时期,尤其在1950至1960年代期间,艺术从历史感中出离的现象。那时西方的“现代性”乃以抽象形式为主,以理智观念是瞻;在历史感上,则以精神分析之说为本,可以溯及人类共有记忆或去过往事件的余绪。


  1970年代后期,两岸当代艺术开始有了时空的会合。自1970年后期,中国台湾文学界的乡土运动和美国乡土写实画家怀斯(Andrew Nowell Wyeth)的引进,使台湾当代艺术进入历史感的追寻情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四川的伤痕文学运动下的美术,也受怀斯的影响。在谈论两岸当代艺术之30年会合之际,怀斯的乡土写实内容和技法及贴近平民生活的主题,可以说是1970年代后期,两岸共同认同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中国四川的伤痕写实和中国台湾的乡土写实,在历史情境和意义上却又是截然不同的。


´,´

从1980至2010年,“中国台湾当代艺术30年”,可以说是经历了:土地的情感—后殖民与后现代的拼图(画会的年代),城市的欲望—新历史现实主义(美术馆的年代),平凡的奇观 —新-存在主义(画廊的年代)。在时空分配上,这30年是相互重迭而非断层的。例如,1980年代的艺术景观,在1990年前期才进入论述上的对辩,至1990年代后期才被美术馆整理,加入国际艺坛多元文化的对话。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世代代有人才出,而至2000年至2009年之间, 1980年代出生者已开始被推入国际展览、市场舞台。


  总之,在21世纪之前,中国台湾当代艺术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台湾区域意识,它试图透过国际大展的制造与参与,表达台湾的区域处境。至21世纪初,在开放中,中国当代艺术亦成为国际瞩目焦点,京沪两地更是吸引了许多国际艺界人士前往,其间自然也包括寻求艺术生存境遇的台湾当代艺廊和艺术工作者前往。在经济文化交流下,科技革命和全球生活语境下,亚洲各地的许多新艺术逐渐呈现无疆域状态,他们共同面临了亚洲新现代化生活的种种新存在情境,其认同与差异遂有了新的流转。


  3.


  进入21世纪,中国台湾新艺术家作品多涉及日常生活,因此将台湾馆主题定调为“平凡的奇观”。与前30年创作者不同,新生代艺术家是处于全球化与后现代生活文化的语境,前30年现代主义创作者却是处于现代主义与历史流动的文化语境。人的生存情境是跨时代的人文议题,台湾新艺术创作者曾被简论成宅型—微型的生活者,认为其作品“与”论述之间出现一个表象上的“冷感带”。针对这些新艺术创作者的总体性,个人乃提出“新-存在主义”一词,以形容他们面对的“我”与“日常生活”之新关系。


  关于台湾馆的作品结构,乃分为三类:


  一、平面—墙上展示作品、包括绘画、摄影、影像输出、二度空间装置


  二、雕塑—对象等三度空间设计和装置


  三、影录—动画,包括观念、行为、演出等记录,以及短片和动画制作


  根据作品的内容与精神性,这些不同的媒材和形式则又在“平凡的奇观”总题下,归划为个子题:


  一、自我身份的解构与建构


  二、虚拟世界的魔幻想象


  三、社会行为的异想批判


  四、视象空间的美学实验


  五、微型感性—心理现实主义的复兴


  基于两岸文化有共承处,也有历史演进经验,中国台湾参与此展的实质意义是,透过艺术文字和图像的再现,让大陆观者理解近30年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近十年的新生代艺术世界,让时间与空间决定台湾地区当代艺术在大中华文化圈、东北亚文化圈、亚太文化圈,乃至国际艺坛,在地理人文上的历史时空关联性。在认同与差异的并置下,两岸的艺术论述发展和视觉演变,能完整地获得最多中文人口的阅读和理解,在同一平台上,可对话可比较。


  艺术可否能改造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可否会改造艺术?且让我们留予另一个10年的时间来回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