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沉船南澳1号出水文物今日大批亮相
今日,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重启打捞后的出水文物将第一次对媒体展示。在广东省文物局的组织下,包括《广州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将在今日登上“南天顺”打捞船一睹水下沉睡数百年的文物。本报记者昨日提前赶赴南澳岛,并率先获得首批出水文物的部分照片。记者了解到,自4月上旬重启“南澳Ⅰ号”文物抢救性发掘以来,目前已近一个月。其间,由于天气影响,对文物的打捞工作中途曾经暂停过数次。不过,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大量文物出水。
其中,有很多青花瓷器,图案都是在以往出水的瓷器中从未见过的,有些文物本身就已成谜。今日,本报记者将登船见证这些明代万历年间的文物魅力。
水下文物
时隔一年仍然保护完好
从“南澳Ⅰ号”被发现那天起,负责这片海域的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就一直担负着这艘古沉船的安全保卫工作,至今已有1000多个日夜。
记者了解到,4月9日,“南澳Ⅰ号”重启打捞的第一天。天气很好,水下考古队长崔勇第一个携带潜水设备潜到海底。按常理推断,打捞船和水下考古队员抵达后,每天神经紧绷的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直到昨日,这位所长对本报记者谈起重启打捞的首次潜水探摸时,说起当时的情形称:“其实我比任何一个人都紧张,谁也说不准隔了一年多水下的文物有没有被偷盗破坏,我跟崔队(崔勇)说下面文物的保存情况要及时跟我说。”
当天,第一个潜下水的考古队长崔勇探摸后上船,他给朱志雄打了一个电话。“崔队跟我说水下文物保存得非常好,一切都跟一年多前下水时一样,没有被破坏。”直到这个时候,电话那头的朱志雄所长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
专家说法
或证明中欧贸易
明代已非常发达
根据之前专家的鉴定,这次“南澳Ⅰ号”出水打捞的瓷器大都是克拉克瓷,产自福建漳州,有专家已鉴定不少瓷器来自漳州的平和窑。省水下考古研究所专家张松表示,从收藏角度上来说,“克拉克瓷”的价值不高,相对而言比较粗糙,做工不够精细。这些年考古人员已在东南亚等地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克拉克瓷器,一件的价格在几百元到几万元之间,不属高端藏品。但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在“南澳Ⅰ号”上发现大规模克拉克瓷器有很大的学术意义,证明了早在明代,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对此,业界也有不同观点。今日,随着记者登船见证,将进一步揭开这一谜团。
挖掘谜团
谜团一:
又现疑似元朝的瓷器?
记者了解到,这次新打捞出水的文物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谜团。其中,令人诧异的是,之前云澳派出所的边防官兵们曾经缴获过盗捞渔民捞取的一些元朝瓷器,但有专家曾推断这可能是“南澳Ⅰ号”沉没的周边海域还有不少古沉船的遗物,如元代的沉船等遗留下的。但此次打捞,在“南澳Ⅰ号”沉没点,水下考古队员又捞取出来了与之前发现的元朝瓷器外形、颜色极其相同的器皿。这使得元朝瓷器来自其他古沉船的推断又出现了谜团。
有考古专家表示:“如果元朝瓷器来自"南澳Ⅰ号",那这艘明代的外贸船只为何会出现元朝的器皿,是用作外销还是有其他作用?这些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的一种推测是,要么“南澳Ⅰ号”上本来就存有元朝瓷器,要么就是三点金海域沉船众多,有元朝船只沉没时可能有瓷器漂散至“南澳Ⅰ号”沉没位置。
谜团二:
南澳Ⅰ号走私铜料?
记者还独家了解到,在之前的一个月打捞中,还出水了较为稀有的铜材。目前在南澳博物馆,还有之前出水的“南澳Ⅰ号”铜材。该博物馆馆长黄迎涛推测,这些铜材可能是“南澳Ⅰ号”销往海外的原材料,运到海外后,买入国家将再对铜材进行加工。而结合“南澳Ⅰ号”身份可能为走私船的推测,再加上明朝万历年间铜材是严禁民间销往海外的,有专家推测,铜材的发现为“南澳Ⅰ号”是一艘走私船的猜想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佐证。
谜团三:
船上多是克拉克瓷?
记者采访得知,克拉克瓷器是一种外销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据了解,之所以得名为“克拉克瓷”,是因为万历年间,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中国瓷器被运往荷兰拍卖,受到众人追捧,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争相购买,在欧洲引起轰动,东印度公司轻易赚到三百多万荷兰盾。由于这批中国的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上得到的,产地不明,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此后,凡有着“克拉克瓷”标签的瓷器,在海外拍卖市场上都有特别好的行情。漳州平和窑克拉克瓷研究基地主任林俊表示,克拉克瓷器在欧洲享有盛名,大量销往欧洲。
但目前存在的谜团是,“南澳Ⅰ号”出水瓷器中也有在非洲发现的相同文物,按此推理,“南澳Ⅰ号”可能航向非洲或印度洋。那这运往非洲的瓷器是否真的为克拉克瓷呢?
´,´
新闻回顾:
考古队员下水探“南澳Ⅰ号” 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考古队员10日下水探摸古沉船
正式开始了对“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发掘
本报汕头讯 羊城晚报记者杨媛报道:10日上午10时许,“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员潜入海底,顺利找到了古沉船。这是“南澳Ⅰ号”正式开始水下考古发掘后,考古队员首次下水探摸。正在“南天顺”打捞船上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我国第一批潜水员崔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天下水已经找到沉船,水下考古的第一步很顺利。”
10日,多云,汕头南澳海面风力6级、阵风7级。据南澳县气象局介绍,海面风力不超过9级。
据南澳渔民说,根据潮汐现象,10日海水相对平静期是上午的10时许和下午的三四时。9时50分,羊城晚报记者乘坐摩托艇从云澳渔港码头出发,前往“南天顺”打捞船所在位置。当摩托艇来到距离“南天顺”打捞船约1海里的海面时,海浪越来越大,浪高约1米。10时许,“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队员分两批下水探摸。由于前天的定位准确,加上海底能见度高,考古队员顺利找到了沉船。为了下一步水下考古的安全保障,他们在沉船周围设置了一些指向标志。昨天下午三四时,考古队员再次下水探摸。
据崔勇介绍,首次下水就已经找到沉船,但对“南澳Ⅰ号”周围散落文物的采集还没有真正开始。据了解,早在2007年“南澳Ⅰ号”被发现后,考古队员就已经对它进行过前期探摸,找到上千件文物,包括瓷器、棋子、钱币等。据专家预计,“南澳Ⅰ号”古沉船船舱里的瓷器可能达到上万件。
据悉,“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国家、省文化、考古部门投入了最精良的人力和设备。除了已经到位的广东省考古队员,两名国家队员也于昨天下午5时抵达南澳加入考古工作。广东省博物馆人员将于近日到位,准备对出水文物进行研究。
据广州打捞局的黄姓医生介绍,“南天顺”打捞船上新进了两套加压设备———“1500C型应急潜水系统”,价值100多万元,可以用于水下考古人员出水后进行加压再逐步减压,以减轻因为水下压力过大而给下水考古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此次“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将采用带管充气的潜水方式,水下作业时间可长达1小时左右。羊城晚报
´,´
“南澳Ⅰ号”两日出水百件古瓷 可能多来自福建
14日,南方日报记者从汕头市文广新局获悉,4月10日“南澳Ⅰ号”考古队员连续进行发掘中,已有上百件古代文物从海底发掘出来,重见天日。但昨天由于恶劣天气影响,作业船“南天顺”号已到附近海域避风,水下考古发掘要两日后重新开启。
出水青花瓷可能来自福建漳州
据了解,短短发掘的两个工作日里,“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就已打捞出水近百件古瓷器,多为青花瓷,器型多为口径各不相同的碗、碟。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指出,“南澳Ⅰ号”上可能会发现大量的“汕头器”,但这些“汕头器”并非汕头制造,经过专家研究,它们可能来自福建漳州。
崔勇告诉记者,“南澳Ⅰ号”缺乏整体打捞的条件。考古人员首先会在水下进行测绘、摄像等,再把文物搬上打捞船,对其进行编号并集中运往南澳海防博物馆,在特制的大型脱盐池中用纯净水脱盐处理,以防止浸泡在海底数百年的瓷器出水后皴裂、变形。
或印证中国古商船经过好望角
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说,在非洲的肯尼亚海滨小镇曼布鲁伊有一个穆斯林古墓,墓塔上镶嵌着几个中国瓷盘作为装饰,其中有一个单凤博古纹盘跟“南澳Ⅰ号”上发现的明代青花单凤博古纹盘几乎一模一样。
黄迎涛认为,两件瓷器的相同或极其相似,至少可说明在同一年代、同一窑口生产的瓷器曾经搭乘轮船从中国远赴重洋到达了非洲,肯尼亚可能是航线中停泊的地点之一。“‘南澳Ⅰ号’或许是这个船队中的一艘,它不幸触礁沉没了。”黄迎涛分析,若这一线索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将意味着中国商船在明代晚期已能经常性地绕过好望角。这一发现又有可能间接印证郑和船队比西方早近百年发现非洲好望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