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道光石柱航标"更可能是庙前灯柱(图)

 

高邮耿庙前的石柱应为纤夫石,而非航标。姜涛/摄

 

   4月28日,本报对扬州出土一对道光年间的石柱航标进行报道;昨天,市水利专家徐炳顺联合部分文物专家,来到茱萸湾公园重新考察并翻阅相关水利志书,认为确定“那对石柱就是航标”的结论有些仓促。他们表示,这对石柱更有可能是庙前灯柱;到目前为止,古运河上还从未发现过石柱航标。

    可能性 和尚捐资修河存疑

    昨天下午,徐炳顺等来到石柱的出土地点,确认这是当年老运河、运盐河和壁虎河交汇处。虽然上世纪50年代开挖新大运河后,大运河已经改道,但遗迹仍在,河水还在滔滔流淌。他仔细辨析铭文,发现此前刊发的铭文“凤阳府怀远县荆山饼商公勒”中的“勒”字,应为“助”字,意为“捐助”。因此,第一根石柱上写的是:“凤阳府怀远县荆山饼商公助龙王庙僧广聚叩募道光六年七月吉立(1826年)”;第二根石柱上写的是:“刁隐川堂助道光四年八月吉立”。

    徐炳顺分析,从石柱上的文字来看,这是由和尚捐助的,但作为国家漕运的重点工程、河道重要设施,国家肯定会有所投入,道光要朝再腐败再孱弱,也不至于需和尚捐助修河。另外,这对石柱也不可能是纤夫石,因为上面连一道纤绳的勒痕都没有。而位于高邮市通湖路大运河西岸的耿庙石柱,应是纤夫柱,也并不是什么航标,因为上面布满了深深的纤痕。据了解,临湖而建的耿庙始建于宋。

    实用性 作为航标不够高大

    在现场,专家们测量了两根石柱,长3.2米、宽50厘米左右。水利、考古专家认为,如果说是航标,那高度就太矮了。如果刨去埋在地里的80厘米到100厘米的长度,那么只有区区两米的高度露出地表,显得太不起眼了。对航行的人来讲,目标太小,不易被发现——航标应该是高大醒目的。

    另外,航标一般置于河中或岸边,不会出现在陆地上。而据茱萸湾公园工程部主任介绍,其实柱子有4根,另两根还埋在地下;原出土地点也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听老百姓讲,是上世纪50年代挑大运河时发现的,后来拿回去垫脚用了。

    现实性 道光投入巨资修河

    徐炳顺回来后,翻阅了民国年间的《江苏水利全书》和嘉庆、道光、同治年间扬州府志,上面有当年水情的详细记载:

    “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奏挑邳宿运河,估银三万六千余两。七月迟堵御黄坝。黄水内灌,运河受淤。十月,清高于黄,拆展束清御黄两坝,以通回空。”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洪湖盛涨,各坝全开。里运河归江归海各坝,亦全行启放,并将向未常放之褚家山坝、沙河坝,及已坏之昭关坝,先后启放,以资宣泄。”

    “道光七年(1827年)闰五月,估修扬河厅宝范永高四汛西岸,加筑子堰,用银十万六千余两。”

    徐炳顺归纳道,第一段话说明了当时运河淤积严重,漕船向北航运非常困难,水少,也就无需再修什么航标;第二段话则说明了当年发大水,河坝危险;第三段话说明当年运河大修,国家投入巨资,不至于需要和尚赞助两根石柱。 

    新闻背景

    两条邗沟相聚茱萸湾


    汉文景时(公元前179年—前141年),即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后的300余年,又有一个吴王叫刘濞,开沟自茱萸湾(今湾头)通海陵(今泰州)仓及蟠溪(今如皋市东城乡),其目的是为了运盐通商,叫运盐河,也称为邗沟。该河是东西向的,古邗沟是南北向的,因此吴王刘濞开的邗沟与吴王夫差开的邗沟聚会于茱萸村。

    新闻附件

    文峰塔曾有指航功用


    文峰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位于扬州市南门外官河南岸,处于古运河入江水道三湾子岸边。凡江南航船进入扬州看到的第一个高大建筑,就是这座古塔。

    当年,这里水流湍急,水情极其复杂。每当夜幕降临时,文峰塔高处点燃灯火,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据说,船到了高旻寺,就能远远看到高塔的灯火了。时至今日,文峰塔已不再起指航作用,但塔身上的灯龛大部分存留至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