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多件珍贵文物亮相广东省博 一天逛不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序厅是一幅高8.8米、长20多米的弧形巨幅广东地图,它由上百个小图片拼接而成,汇集了陈白沙的故居、南海神庙等广东特色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东历史文化展”重现广东民俗文化。 


  步入大堂,玻璃地板内散落的古代碎陶片,将观众带入历史的氛围。整个大堂近半个足球场般宽敞,银白色铝板吊幕从天而降,在天井撒下的光斑里,影影绰绰,观众从此转入历史层层帷幕之中……


  1


  雅·历史展厅


  时光交错,一幅岭南历史图卷


  乘电梯直升四楼,新馆的主体展览———“广东历史文化展”从此处展开。


  展览再现了一个个凝固于岭南历史的片段,声情并茂,像讲故事一般将历史娓娓道来。


  进入展览序厅,一幅高8.8米、长20多米的弧形巨幅广东地图映入眼帘,仔细一看,它由上百个小图片拼接而成,汇集了陈白沙的故居、南海神庙等广东特色图片。


  “广东的历史文化景点全镶嵌在这幅地图里了。”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副研究员刘春喜说。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文物是马坝人的头盖骨,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广东先民在岭南鸿蒙初辟的生活由此打开。


  接着,一幅长9米、宽5米的南越王巨幅油画映入眼帘,画面中赵佗平定岭南、挥戈治越。


  移步便望见“梅关”,展厅几乎1:1复制了这一城关,门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雄健挺拔。


  “珠玑古巷”里,被历史学家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的墓志铭、岭南先民颇具中原色彩的随葬品、青铜器、铁器等文物展示于此。


  从“梅关”处望进去,一幅雅致精美的广东三大民系生活画卷,铺陈开来。


´,´

  广府茶楼、花街


  食文化从远古蚝壳讲起


  小桥流水、巨榕掩映,岭南水乡风景如画,展厅内复建了一个广府茶楼,内置两组雕塑———喝早茶、粤式婚宴。


  桌上的粤式美食是重点。从广州酒家征集来的传统粤菜复制模型,烧鹅、叉烧包,仿佛热气蒸腾。


  刘春喜告诉记者,展览对广东饮食文化追根溯源,别出心裁地展出了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蚝壳、古代的酿酒器等,原来广东人爱吃、会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芭蕉、青砖、满洲窗———穿过茶楼,是西关大屋的一角。屏风、矮凳、八仙桌,省博馆藏的一套清代广式家具摆放正中,屋内摆放广州人过年时必摆的水仙、桃花,又是岭南年俗的缩影。


  西关大屋外的青砖墙上,投影放映着广州花市的今昔对比,从花田、花渡头到花市,接连放映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一直到2010年广州花市的照片,岁岁年年花相似。


  西关大屋的一侧,一个20多米宽的巨幕播放着广东赛龙舟的场面。这一幕由5台投影机同时投影,鼓声震天,龙舟竞渡的场景如在眼前。巨幕投影前,长40.43米的猎德“花龙”龙舟和棠下村“黑龙”———两件新馆内最长的文物一前一后,似在竞渡。


  潮州商铺、小姐房


  满柜的潮绣、潮州瓷器


  接着,步入一间潮州商铺的复制景观,一组模拟的雕塑里,店主与客人边饮功夫茶,边打着算盘谈生意。“潮汕人的精明和功夫茶文化的精致生活都浓缩其中了。”省博副研究员蔡奕芝说。


  再往里走,是一间小姐房,雕塑了一个潮州姑娘闺房绣花的场面,一屋子的潮州老家具是省博物馆多方收藏而来的,清代的梳妆台、衣柜一应俱全,衣柜里更有清代、民国的潮绣珍品。潮州陶瓷等颇有影响的“潮味”工艺品,错落摆放于屋内,潮汕民居的精致生活停顿于此刻。


  客家围屋、犁耙


  宋湘、黄遵宪等人的手札


  “展览主要展示客家文化的耕读传统。”刘春喜将记者带入客家围屋的一角,犁耙、锄头、尿桶、鸡公车、葵笠等省博物馆多方征集来的客家农具在此陈列,颇为特别的是一套古代的客家酿酒器,据说它可以酿出醇香的客家米酒。


  “檐下学堂”的模拟场景里,模拟了客家孩子读书的场面,学堂内有展柜,展示了客籍名人的文物、书法作品,包括“清代第一才子”宋湘以及黄遵宪等人的手札、书法实物。


  广东海洋文明


  “南海I号”首批瓷器固定展出


  三大民系的展览尾声,是1:1复制的南海神庙牌坊、巨大的古代远洋船舱进入视线,告知观众进入到“扬帆世界”的部分。


  “客家人走出围屋、走向世界。”由此,广东历史文化的另一条线索———海洋文明史徐徐展开。


  步入偌大的仿古船舱展柜,南宋沉船“南海I号”首批出水的宋代瓷器在此揭开面纱。“1987年第一次发现‘南海I号’时,曾打捞出一批珍贵瓷器,还有鎏金腰带,被省博物馆收藏,现在是头一次向公众固定展示。”刘春喜告诉记者,自古发达的海洋文明,是广东区别于北方历史文明的最特别之处。这个船型展厅,按古代远洋船的载货规律,“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广东出口货物明清外销瓷、丝绸和茶叶等,部分文物是早年从北京故宫划拨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广东各大名山实地“翻模”出来的山石草木,把观众们带入岭南风貌的山石河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洋生物展览宛如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馆外的“岭南百草园”里都是草药植物,市民可以品尝。


  2


  奇·自然资源展厅


  展厅将建3D影院,如置身阿凡达奇境


  木棉参天、怪石嶙峋,从广东各大名山实地“翻模”出来的山石草木,把观众带入岭南风貌的山石河流。


  仅走了不到一百米,负责自然展览的省博馆长助理、副研究员陈邵峰就告诉记者,韶关丹霞山、肇庆七星岩、博罗罗浮山、湛江湖光岩等地的局部地质地貌,都一一浓缩在身边的景观里。这些由玻璃钢和特制材料塑型特制的山脉、湖泊、河流,高低起伏。


  不只广东的主要名山大川汇聚于此,广东出土的各类宝石也陈列其中。


  “新馆的展览在纠正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广东没有文化,一是认为广东自然资源贫乏。实际上,广东在很多矿产上都居全国前列的,比如凡口铅锌矿、云浮黄铁矿,还有广东高要河台金矿,都全国有名。所以我们特别展出了一根金条,广东金矿出产的。而且,广东有着全国最长海岸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这是未来人类的宝库。”陈邵峰说。


  最具奇幻色彩的是,自然资源展厅是省博新馆中对空间运用最大胆的一个展厅。为了展示巨型恐龙标本,部分展厅横跨了3楼至4楼的空间,高达22米。恐龙骨架的上方,空中吊挂着由数百条钢线牵引着巨大的鲸鱼、海豚,仿佛在你眼前游动。


  陈邵峰介绍说,这些标本中包括十几米长的须鲸骨骼标本,全国最大和最美的海百合化石,还有“侏儒抹香鲸骨骼”、“灰六鳃鲭鲨”、霸王龙头骨等化石骨骼或原件复制品,其中不少花费上百万元征集而来。


  在投影和背景图案的交错掩映下,展厅宛如一个湛蓝色的海底世界,从天而降的钢线又发出道道蓝色荧光,观众仿佛置身于《阿凡达》中的外星雨林。


  “这个展厅填补了广东一直缺少自然资源博物馆的空白,将广东独特的自然遗存一个个切片保存下来。”陈邵峰告诉记者,展厅内正打算建一个3D影院,播放有关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巨幕电影,观众们在这里看到的不再是珠三角烟囱耸立的场面,而是仙境般的岭南山水。


´,´

  3


  精·艺术展厅


  宋代《墨龙图》罕见亮相


  2万3千多件古代瓷器、6000多件古代书画,半世纪“海纳百川”式的收藏,让广东省博物馆在古代瓷器、书画方面的收藏居于全国省级博物馆的前列,不少“重量级”文物在此亮相,是新馆“宝贝”最集中的地方。


  “历代端砚展”中,清代千金猴王砚现身。这枚砚台据说与张之洞有关,传说能呵气出墨、隆冬不冰。


  特别策划的“宋元绘画与历代书法展”中,8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观众可以依次目睹沈周、文征明、王铎、董其昌等明清大书法家的真迹,赵孟頫的《行书陋室铭卷》秀雅俊逸,不少是“庶民难得一见”的一级文物。


  罕见的宋代绘画———陈容的《墨龙图》、吴南生先生捐赠的《群峰晴雪图》,以及其它古代“重量级”名画也将在此展出。其中《墨龙图》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九龙图》同出于陈容之手,被认为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过去半世纪只对外展出过3次。


  4


  酷·神奇体验


  可以尝百草、识妙药


  省博新馆将更新观众对传统博物馆的体验,呈现对历史文化、文物瑰宝的色、香、味俱全的立体展示。专家告诉记者,一天时间,观众很可能无法逛完省博新馆。


  新馆二楼大堂将设有一个200平方米的书店,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咖啡厅,在1楼则将设有一个800平方米的大餐厅。这里将成为市民们与文化近距离接触、休憩的乐土。


  在模拟餐厅里,观众按动对联前的按钮,就可更换对联,并看到各大酒家的对联。观众也可选择欣赏粤曲、说书、木鱼等。文物之外的空间,都将粤韵缭绕。


  在新馆南面面江的绿化带上,密密麻麻地种植着高矮不一的植物,专家告诉记者,它们实为中药,等这个“岭南百草园”里的草药植物枝繁叶茂后,观众们便可步行其中尝百草、识妙药。


  盛满宝物的“月光宝盒”,建筑防护也堪称“铜墙铁壁”。库区总门、珍品库房及陈列室都设有安全监视系统和防盗自动报警等安防系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