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开平新增文物点71处(组图)

龙塘何氏祖祠

  近年来,开平市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契机,强化各级领导文物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文物保护规定,深入开展文物普查保护,着力搞活文物工作体制,从而把该市文物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目前,该市共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部属于华侨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平碉楼与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风采堂、赤坎旧镇和司徒美堂故居。

  自2008年7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该市成立普查领导机构,制订普查工作方案,拨出专款,科学、有序地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至2009年12月,历时18个月的开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全面完成。

  一年多来,开平市全体普查队员不畏艰难困苦,站在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的高度,全力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完成了该市1659平方公里土地的实地调查,走访了该市15个镇(街)的268个村(居)委会、2817条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普查到位率均100%,登录文物点总数1945处,其中新发现71处,占3.65%;复查1874处,占96.35%;登记消失文物点1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无一消失。

  开平市文物局局长李佳才告诉记者,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共有71处,按类别划分:古建筑8处,占新发现的11.27%;石窟寺及石刻6处,占新发现的8.4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7处,占新发现的80.28%。按镇(街)划分,最多的是赤水镇和赤坎镇,均为16处;最少的是三埠、长沙、沙塘、苍城、塘口、百合6个镇(街),均为1处。李佳才表示,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对研究开平的人口演变、教育发展、华侨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佳才告诉记者,对于新发现的文物点,该市将在对其进行评定级别后,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龙背基督教堂、乐惠女学校旧址、合山铁桥及龙塘何氏始祖祠等文物点都极具代表性。广东省“三普”办组织的专家在对这几个点进行实地考察时,对其重要意义和价值都给予了肯定。

  龙背基督教堂

  ■建筑时间:1902年 ■地点:赤坎镇龙背村委会龙安村

 

龙背基督教堂

  龙背基督教堂位于开平市赤坎镇龙背村委会龙安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旅美基督教徒关茂(1869—1950)、侨居美国的英籍女教士嘉乐惠、美国牧师祈笃信(1886—1942)以及教会人员募集经费,由关茂回乡创办的圣洁会礼拜堂。该教堂坐北向南,首层面阔12.96米,进深24.98米,占地面积为320.86平方米。楼高两层半,砖混结构,红砖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顶层加建钟楼,首层和二层正面设3个连续拱,二层阳台栏板塑“基督教堂”,首层大厅由8根圆柱承重。

  教堂建成后,关茂任牧师,主持教务。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祈笃信携家人前来传教。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祈笃信返回美国后,教堂事务又由关茂主办。龙背基督教堂是开平较早建立的基督教堂之一,对研究中西文化交融和当地宗教活动具有一定价值。

  乐惠女学校旧址

  ■建筑时间:1905年 ■地点:赤坎镇龙背村委会龙安村

 

乐惠女学校旧址

  乐惠女学校旧址位于开平市赤坎镇龙背村委会龙安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旅美基督教徒关茂(1869—1950)、侨居美国的英藉女教士嘉乐惠、美国牧师祈笃信(1886—1942)以及教会人员募集经费,由关茂回乡创办的盲孤教养所。由于嘉乐惠的捐款最多,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

  乐惠女学校旧址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10.01平方米。主楼坐北向南,平面呈凸字形,首层面阔11.31米,进深7.54米。楼高3层,砖混结构,青砖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木楼梯。硬山顶,正面顶部设三角形山花。

  乐惠女学校主要用于收留救济残疾、盲孤的女子,同时教以盲文、圣经、宗教诗歌、编织、厨艺等。乐惠女学校旧址对研究开平宗教活动、公益慈善和女子特殊教育等有一定价值。

  合山铁桥

 

合山铁桥

  ■建筑时间:1934年 ■地点:百合镇齐塘村委会合山东侧

  合山铁桥位于开平市百合镇齐塘村委会合山东侧。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开平合山筑桥会”集资兴建,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桥梁工程系毕业回国不久的黄勒庸(百合厚山人)自行设计、施工。该桥为无墩式桁架铁桥,东西走向,长67米,宽9.5米,承载量10吨,钢材从德国进口,连接从齐塘通往蚬冈的公路。

  1930年,百合和蚬冈两地归侨、侨眷成立“开平合山筑桥会”,倡议募款建桥。以集股形式在美加等地发动捐款,每股25美元,共筹集到款项16.2万元。该桥是中华民国期间百合和蚬冈两地交通的枢纽,对研究中国桥梁史和华侨文化有一定价值。1983年3月23日,该桥被列入开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合山水电站

  ■建筑时间:1974年 ■地点:蚬冈镇东和村委会联登村东侧

 

合山水电站

  合山水电站位于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委会联登村东侧,1970年底动工,1974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由东、西河泄洪闸和西河船闸、发电厂房等组成。东河泄洪闸的3扇钢丝混凝土弧形闸门,每扇门长15.6米、高5.3米、重45吨;西河泄洪闸的4扇钢丝网混凝土弧形闸门,每扇门长16.2米、高5.3米、重50吨。7扇闸门的最大泄洪量为3400多立方米/秒。船闸闸厢长84米、宽12米,闸厢上下各设两扇钢筋混凝土弧形人字闸,每次可通航30吨到50吨级位货船8艘,发电厂房安装发电机组5台,每台装机容量25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25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400万千瓦时。

  合山水电站是江门地区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排洪、灌溉、航运和发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它对研究水利、交通、电力等具有一定价值。

  龙塘何氏始祖祠

  ■建筑时间:1526年 ■地点:水口镇开锋村委会开园村

  龙塘何氏始祖祠,又名“国相府”,位于开平市水口镇开锋村委会开园村。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皇帝为纪念老师何宠(1454—1523)下诏拨款兴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

  该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两路之间有青云巷,背后为小庭院,总占地面积为2255.9平方米。总面阔34米,总进深60.65米,硬山式封火山墙,砖木结构。中路为龙船脊,左右两路为博古脊,头门和后堂为瓜柱梁架,廊庑为卷棚顶,柱础形式多样,绿色琉璃滴水瓦当。祠内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龙塘何氏始祖祠是该市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祠堂之一,对研究岭南古建筑及开平何氏家族史具有一定价值。

  崇礼楼

  ■建筑时间:1900年 ■地点:水口镇海燕村委会杏美村村后

 

崇礼楼

  崇礼楼位于开平市水口镇海燕村委会杏美村村后。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长方形,首层面阔5.05米,进深5.4米,占地面积为27.27平方米。楼高5层,砖混结构,青砖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木楼梯。平屋顶,第四层四角设置“燕子窝”,外墙设有“—”形射击孔,楼额为“崇礼”。

  据该楼管理者何邦基介绍,原楼主何仲椒在澳大利亚经营餐馆,在出国前承诺其母亲4年后返乡,但自出国后就没有返回,其后代也旅居澳大利亚。崇礼楼主要用于居住及防匪,它是开平碉楼青砖类型的代表之一,对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及侨乡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