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青铜重器“太保鼎”

太保鼎,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公斤,方腹四足,鼎口双耳上附(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有蕉叶纹和饕餮双兽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尤为特别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部装饰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非常独特和奇异的。在鼎腹内壁上清晰地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中国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按照金石学考证,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

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地位非常显赫,与同是辅佐周王的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据《尚书》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本人。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少,由召公担任太保,辅佐统治,并以长老身份对成王监护。召公辅佐成王时提倡勤俭为民,深受人民敬仰。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诗经·甘棠》中也曾描述: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说的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召公,舍不得砍伐甘棠树的典故。周王室贵族的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遵从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贵族的生享死葬都以此为标准。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而这件雄浑庄重的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件珍贵的青铜重器。

太保鼎是在山东梁山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共七件青铜器,后来人们把在梁山发现的这七件青铜器称为“梁山七器”。自出土之日起,西周太保鼎就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先后被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清光绪年进士,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在清史馆总编纂柯凤孙的介绍下,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入自己的弢斋中,惊喜之余,特作《得鼎歌》。在这首七言诗中,徐世昌畅述得鼎过程,颂赞鼎之美好,将它与世人皆知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相媲美,表达自己的珍爱之情。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将它们捐献国家。

目前发现太保自铸器共四件,除太保鼎外,太保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太保卣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太保盉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而这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由于太保鼎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并被国务院确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