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二年木刻印本 测海楼藏书目录幸归故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山西平遥人彭令来到扬州,将他珍藏的三册《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捐赠给扬州市政协文史委,这些珍贵的史料,将对研究扬州藏书史,特别是对吴道台府测海楼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凭证。2008年,彭令曾向扬州捐赠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最早版本。


  两年后再来扬州送厚礼


  17日上午11时,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韩峰,拿着一个包裹,来到扬州宾馆,和彭令会面。彭令亲自将包裹一层层地打开,先是一层包装盒,再是一层报纸,里面又是一层塑料袋,终于露出了这套《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


  原来,为了防止这三册目录有所破损,彭令特意先通过快递,将其寄到史可法纪念馆,17日清晨,他又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扬州。


  “4·18是扬州的一个重大节日,前几年,在扬州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我,所以,我决定在今年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为扬州做点事情。”彭令说,他决定,将自己于2008年从南京某拍卖公司购买的这三册目录,捐赠给扬州。而在两年前,彭令还曾向扬州捐赠过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最早版本。


  记者看到,这三册目录为线装本,品相较好。封面写着“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下面还写着“吴引孙署检”,从泛黄的纸张,略显灰色的封面,可见它伴随吴氏测海楼经历的沧桑。


  彭令称,《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由吴引孙所编,分经、史、子、集、杂著,丛书七部四十七类,共计8020部,247759卷,书名之下,记撰编者、册数等。而他这次捐赠的,是卷六、七、八、九、十,合计五卷,共三厚册。


  凭借多年搜集历史文献资料的经验,他判断,这是木刻印本,是清代宣统二年(1910),扬州吴引孙家刊本。


  彭令称,现在市场流通的《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属于古籍范畴的,经初步查检,多为民国二十年北平富晋书社七卷4册石印本,木刻印本相对比较少见。


´,´

  漂泊的珍贵史料有新家


  吴道台宅第的主人是清末民初的吴氏两兄弟——吴引孙、吴筠孙。担任浙江宁绍道台的吴引孙,聘请浙江工匠到扬州营建私宅,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这幢大宅后来被扬州人习称为吴道台宅第,是扬州仅有的一处浙派建筑群,其间的一座西式藏书楼“测海楼”,也是扬州市唯一保存的私家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建造,历史上与“天一阁”齐名。


  测海楼以其丰富的藏书,在扬州乃至全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使吴氏弟兄跻身于当时国内藏书大家之列。吴引孙制定了不同于一般藏书家的收书目标,“余唯视力量所及,耳目所周,不拘一格,凡元明刊本,旧家善本,寻常坊本,殿刻局刊各本,随时购觅,意在取其完备,不必精益求精,自宦游浙粤十余年来,节省廉俸,广购储藏,得八千零二十种,计二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卷。”


  可惜,上世纪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吴氏家族逐渐趋向衰败,测海楼藏书也流落他处。


  前天,彭令特意来到吴道台宅第,了解了测海楼藏书的情况,令他遗憾的是,藏书楼中曾经浩瀚的典籍已不复存在,“只看到一张曾珍藏于南京的测海楼藏书的照片”,为此,他决定将自己的藏品捐赠给文史部门。


  作为政协委员,热心的韩峰开始牵线搭桥,与市政协副秘书长沈红云取得了联系,沈红云又联系了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虎华。他们都希望漂泊在外多年的这些珍贵史料,可以回到扬州,回到家。


  昨天上午,王虎华正式接收了彭令捐赠的这套目录。他感叹,测海楼的故事很神奇,吴引孙测海楼的藏书,已经流失到各地,扬州甚少。如今有了这三册目录,将对研究这段历史提供珍贵的史料。


  看着自己珍藏的这三册目录有了新家,彭令安心了。昨晚,他欣喜地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最近也淘到一本旧书,其中有名流俞樾等人为吴引孙撰写的挽联,同是研究吴道台宅第的珍贵史料。


  韦明铧称,扬州历来有藏书的传统,但藏书楼多已不存在,而且,藏书目录极为罕见,吴氏测海楼是扬州保存最好的晚清藏书楼,又是仿造宁波“天一阁”的孤例,因此,他建议最好辟为“扬州藏书博物馆”。


  现在《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回归扬州,韦明铧认为,这为研究扬州藏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从现存的书目中,我们可见测海楼的主人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楼中既有国学传统经典,又有西方科技译著,如电学、化学等。这种与时俱进的藏书风格,值得继承和研究。”韦明铧说,测海楼藏书书目目前发现有四种版本,客观记录和反映了吴氏藏书的沧桑巨变,这次外地友人彭令捐赠的书目,是测海楼走向没落的见证,对研究测海楼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测海楼已无藏书,但是,韦明铧向记者透露,“北京有藏书者对我表示,如果测海楼得到真正的恢复,他愿意捐赠相关史料”。可见,还有很多热心人在关注着扬州吴氏测海楼,希望能恢复其辉煌的过去。


  【相关新闻】


  彭令与扬州读者分享“重大发现”——《浮生六记》证明钓鱼岛主权


  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彭令向扬州捐赠《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版的由他整理的《浮生六记》新增补版。该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重大发现,特别是列出了钓鱼岛主权的最新证据。


  彭令告诉记者,2005年秋季,他在南京朝天宫一个旧书摊上,搜寻到清代著名学者钱泳的《浮生六记》手抄本一册,随后,他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进行考证,并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


  这本小册子里,果然有重大发现——关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清政府册封琉球国王的记载,即是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五卷《海国记》佚文的抄本,这不仅对《浮生六记》的研究有重大价值,更是钓鱼岛主权的最新佐证。


  据彭令介绍,根据《海国记》佚文内容显示,1808年,沈复经钓鱼岛赴琉球途中,对钓鱼岛周边情形及方位都有详细目击记载。这比日本宣称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了76年。


  彭令表示,他从2008年就开始筹备出版《浮生六记》新增版,就是想让读者知道更加翔实的历史真相,如今,捧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他很欣慰。因为《浮生六记》中有不少扬州元素,例如关于平山堂的记述,扬州大东门附近就是书中芸娘居住的地方等,所以,彭令也利用这次来扬的机会,与扬州的读者朋友们分享这次重大“发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