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将于9月登陆今日美术馆 六十位国内外艺术家共释“调节器”
新闻发布会
2010年4月16日,第二届今日文献展新闻发布会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本届今日文献展将以“调节器”为主题。除今日美术馆的主场馆外,展览空间还延伸到北京798艺术区的卓越艺术空间、偏锋艺术空间和北京公社。
2007年,今日美术馆以“能量”为主题举办第一届今日文献展,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并得到学术上的广泛认同。2010年“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在上一届经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和超越,强调国内与国际的并重,在遵循自身策展逻辑的同时,提出具有国际针对性的文化命题,探讨当代艺术如何通过对话、交流、商榷的方式建立起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为策展人颁发聘书
除独立策展人黄笃继续担任策展人之外,本届今日文献展还邀请到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来负责国外部分作品的策展。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自1999年以来,担任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馆长,并撰写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策展人这样解释此次展览的主题:“‘调节器’转译自英文的negotiations一词,意指“协商以调和矛盾”。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区域都难以抗拒全球化潮流的席卷;同时每个区域也都在努力挣扎以保留自身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当代文化景观,即“全球地方化”和“单一普遍性”。因此,“调节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视角下提出来的。协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把斗争和理性的妥协联系在一起。协商是在矛盾、冲突、斗争的前提下解决争执的主要途径,它包含了沟通,对话,讨论,尊重,承认差异,让步,交换等内涵。而任何一种协商要达成共识都必须通过各方的理性妥协来实现。理性妥协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道德力量。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发现人是制造矛盾的根源,也是化解矛盾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调节器”,即协商的实践者。协商也反映在当代艺术中,尤其体现在艺术家、观众和艺术机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上。正是通过协商的过程,当代艺术才能不断解构,建构,并重新定义自身。这其中的哲学观蕴涵了对可能性的持续追问和对事物的表象未必如其本质的认知。当然,视觉艺术无法解决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同时包含了对艺术本体发展逻辑的反思。”
´,´
本次展览较之第一届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本届今日文献展将邀请共六十名的艺术家,其中三十位左右来自国际,其余三十多位来自国内。策展人黄笃谈到:国内外在比例上比较均衡,既然要邀请国外的艺术家参展,比例就不能太少。乔纳森•沃特肯斯说:“现在整个的局势是国际化,艺术同样也需要国际化,国际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外的艺术家来中国进行展览,最重要的是国际之间近距离的交流,要达到真正的对话,不能只考虑表面化的因素,要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的融合。”国际艺术家中除包含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如意大利著名“贫穷艺术”大师雅尼斯•孔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英国著名雕塑家理查德•狄肯(Richard Deacon)等,还有来自非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家,如巴勒斯坦,古巴,印度,泰国,墨西哥,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艺术家。国内参展的艺术家有著名画家张晓刚,著名雕塑家隋建国,新兴艺术家团体“没顶公司”、“政纯办”、“UNMASK”等。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致辞
泰国艺术家作品
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在介绍国外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时提到:我们选择的作品包括各种艺术形式,从平面到立体,摄影到装置等等,其中有一位96岁高龄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非常富有创造力,近几年刚被发现是位艺术天才,而且她的作品被国外各大美术馆收藏,很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这次不能来到中国参加此次展览开幕;还有一位来自泰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由很多人用各种颜色的卡纸折成各式各样的水果,最后组成一组作品,这位艺术家很看重观众对于艺术的参与。
策展人黄笃回答记者提问
黄笃也介绍了部分国内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张晓刚的作品是一副新作,黄笃解释到,之所以不选择他传统的《大家庭》,主要是想要切合展览的主题“调节器”,让观众和作品有一个交流,这件新作有一种忧伤和失意,正好反映的是今天社会的孤独感以及今天人的状态。
两位策展人在答记者问中谈到:这次展览选择的艺术家,不以社会名声为参考,主要的方向还是以展览的空间和结构为主,主题“调节器”确定以后,侧重的是艺术家的作品是否能和主题切合,与整个展览的空间能形成一种对话和交流,这是一个质朴的主题,隐含的是现实的文化感和社会的实践意义。两位策展人在挑选作品是,也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双方选择的作品是否能形成一种对话,是否可以真正的交流。
´,´
策展人简介:
黄笃:长期以来作为独立策展人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于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1年任《美术》杂志编辑和副编审。黄笃撰写了许多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多发表于中国、日本、韩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杂志。他还曾担任多个国际艺术奖项评委。黄笃的主要策展有:《张开嘴,闭上眼》(1995, 北京)、《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中国部分》(1999,墨尔本)、《后物质》(2000,北京)、《第二届汉城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2002,汉城)、《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2004)、《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7年第一届今日文献展》和《2008年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等。
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自1999年以来,任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馆长。此前,他于1990-1995间担任伦敦Chisenhale美术馆馆长,并于1995-1997年间担任伦敦蛇形(Serpentine)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特肯斯曾撰写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近期主要关注点是艺术家个案,包括:Giuseppe Penone, Martin Creed, 杨振中等。他还是《河原温》(On Kawara著名观念艺术家)一书的作者,该书由英国Phaidon出版社出版。主要策展包括:《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1998),《生命的事实》(伦敦,Hayward美术馆,2001),《像这样的日子》(伦敦,泰特美术馆,2003),《上海双年展》(2006),《沙迦双年展》(2007)和《巴勒斯坦双年展》(2007)等。
背景资料
“今日文献展”从2007年创立伊始就明确了其文化定位与目标。它的旨趣在于传递当代艺术新的动向——新的语言,新的观念,新的风格,新的事件。在当代艺术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的情况下,它会顺时而起,充分发挥“文献”的作用,重新诠释“文献”的视觉内涵,即以新的艺术作品作为今日的文献,以明日的眼光作为今日的界定。
2007年“第一届今日文献展”以“能量”为主题,以国内的当代艺术发展为契机,邀请了60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新的视觉语言从精神、身体、物质的三个层面生动诠释了能量的本质与意义。
´,´
2010年“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在上一届经验的基础上将有进一步的拓展和超越,强调国内与国际的并重,并将进一步确立自身的文化定位 -- 前瞻性、实验性、当代性。本届今日文献展以“调节器”为主题,在遵循自身策展逻辑的同时,提出具有国际针对性的文化命题,探讨当代艺术如何通过对话、交流、商榷的方式建立起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众所周知,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区域都难以抗拒全球化潮流的席卷;同时每个区域也都在努力挣扎以保留自身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当代文化景观,即“全球地方化”和“单一普遍性”。因此,“调节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视角下提出来的。
虽说20世纪已终结,但新千年也未必是人类所期望的那么美好。历史经验似乎总是证明某种规律性的现象,世纪交替之时总是产生社会和文化的终结和开启的时刻——形成危机、改变、剧变、决裂等。21世纪所发生事件的震撼要远远大于惊喜。从惊动世界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等接踵而至;从“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伊朗核问题”,到“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冲突”及“巴基斯坦与印度关于克什米尔冲突” 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从非洲的饥饿问题,全球的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到丹麦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更不用说百年难遇的“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从而引发的国家动荡,货币战争,贸易争端,巨人企业倒闭,大规模罢工等。在文化生活领域,人类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移民带来的新的多种族共存的文化现象,到高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延续之间产生的矛盾,再到膨胀的消费主义与节制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失衡,等等。
面对这种种问题,人类将如何应对?“调节器”旨在通过视觉语言,提出一种思考和行动的途径。
什么是“调节器”?“调节器”转译自英文的negotiations一词,意指“协商以调和矛盾”。协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把斗争和理性的妥协联系在一起。协商是在矛盾、冲突、斗争的前提下解决争执的主要途径,它包含了沟通,对话,讨论,尊重,承认差异,让步,交换等内涵。而任何一种协商要达成共识都必须通过各方的理性妥协来实现。理性妥协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道德力量。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发现人是制造矛盾的根源,也是化解矛盾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调节器”,即协商的实践者。协商也反映在当代艺术中,尤其体现在艺术家、观众和艺术机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上。正是通过协商的过程,当代艺术才能不断解构,建构,并重新定义自身。这其中的哲学观蕴涵了对可能性的持续追问和对事物的表象未必如其本质的认知。当然,视觉艺术无法解决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同时包含了对艺术本体发展逻辑的反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