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薄葬短丧与疑冢之谜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陈规陋俗莫过于厚葬久丧。所谓“厚葬”概指大造墓室、大埋殉葬品和大搞墓上建筑,“久丧”则是按照“五服”礼法为死者长期服丧,多者3年,少者数月,服丧期间还有许多清规戒律,尤其是父母之丧,为子者不得食酒肉,不得婚嫁,不得夫妻同房,不得应科举考试和不得上任为官等等,甚至还要庐墓3载,停止一切工作或生产。此外还要请葬师选择风水宝地,选择吉日吉时大办丧事。对于这些腐朽礼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子进行过浅鲜而又深刻的批判,他说“厚葬为多埋赋之财”,“久丧为久禁从事者”,把已经生产出的财物大批埋掉,又禁阻服丧者长期不得从事生产和工作,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除墨子的《节葬》外,还有《吕氏春秋》的《节丧》和《安死》,有汉代刘向的《论起昌陵疏》,北宋司马光的《葬论》,清代凌杨藻的《丧葬之惑》等等。但是由于奴隶主、地主阶级迷信鬼神,崇尚奢靡,这些正确的主张没有受到重视,言者谆谆,听者寥寥,收效甚微。
在古代当政者中,也有两位反对厚葬久丧的著名的开明统治者,一位是汉文帝刘恒,一位是魏武帝曹操。刘恒生前写下遗诏,死后要薄葬短丧,他儿子景帝刘启照办了,结果7天就把丧事办完,全国除服,后世传为美谈。曹操比刘恒更胜一筹,他除以身作则外,还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厚葬。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年(205),已经掌握了刘汉政权的曹操,鉴于长年战乱,“天下雕弊”,而“送死奢靡”之风却盛行不衰,不仅营建墓穴,制造石棺,埋藏珍宝,还大搞石兽、碑铭等墓上建筑,于是下令“禁厚葬,皆一之于法”,任何人都不得特殊、例外。据史料记载,这项法令确实起了作用,至少在曹魏统治时期刹住了厚葬风气。这在历史确是独一无二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65岁,患病,开始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规划墓地,他提3条原则:1.选高亢“瘠薄之地”,不占良田;2.墓地与“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共用,不单独建立陵园;3.要平地深埋,“不封不树”,不堆土造坟,不树立碑铭。同时还立下遗嘱,死后不大办丧事,不厚葬久丧,“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遵循乃父遗教,丧葬从简,“无所增加”。
有意思的是,不知从何时和因何而起,出现了曹操死后设疑冢的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元代初年杨奂的《山陵杂记》:“曹操没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的更加详尽:“操有疑冢七十二处,在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故邺城北漳水上,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至于元末明初成书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了扬刘贬曹,突出曹操的“奸雄”形象,记述的更为淋漓尽致,流传也更为广泛。
疑冢之说显然与《三国志》的记载不相符合,同时也给曹操的薄葬短丧蒙上了一层灰尘。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现存疑冢进行了重点发掘,根本没有发现曹操当年设置疑冢的任何遗迹,疑冢之谜可以说基本揭开,曹操的薄葬短丧思想更加显露光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