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绩光铜柱”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范围内有不少障碍物。
位于同安环城东路顶溪头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绩光铜柱”坊遭“蚕食”,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内新出现了成堆土方,妨碍了文物保护。
这座永久性纪念施琅的牌坊有近300年历史,“绩光铜柱”是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
现场
围墙、土方、杂草让保护范围狭窄不堪
昨日下午,记者和搜客秦勇赶到现场。“绩光铜柱”坊四周长了不少杂草,坊后不到5米范围内有围墙,在旁边1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堆堆新近来自附近建筑工地的土方,在石坊的一侧,也零星散落了一些土方,围墙、土方、杂草令这一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显得狭窄不堪,明显影响文物景观。
声音
改变现状有难度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这种文物景观状况有待改善,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同安文管部门相关人士告知,几年前“绩光铜柱”坊为道路拓宽“让路”,有进行过迁移,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要改变其保护空间不足的现状,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本报新闻搜客秦勇建议,将文保单位“绩光铜柱”坊保护范围内的围墙认定为违章建筑,请城管部门进行拆除,而文管部门能否建立文物的巡查制度并责任到人,“那样比单纯立块石碑实用多了”。
【链接】
“绩光铜柱”
据了解,“绩光铜柱”坊是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清廷为纪念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而立的。这是目前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重檐仿木楼式结构。上檐镶有镂空“恩荣”圣匾,刻有“双龙抢珠”等浮雕,石坊正面镌“绩光铜柱”,背面镌“思永岘碑”字样。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之前在泉州、晋江也有与施琅有关的石坊,可是后来都毁坏了,而同安的“绩光铜柱”坊显得尤为珍贵。他说,施琅先后在同安待了7年,曾任同安总兵和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挥师东征,统一了台湾,使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而石坊匾额上的“绩光铜柱”和“思永岘碑”颂扬了施琅的历史功绩。
记者从福建省文化厅网站上了解到,2009年11月,“绩光铜柱”坊已正式成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古建筑一类,按规定,其保护范围为坊四周向外延伸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