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方米 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的"胶囊公寓"(组图)

pic_56.jpg

 

探方里隐约可见的柱洞痕迹,这些柱洞围成一圈就是古人房间的大小

 

pic_57.jpg

 

陶罐上的云雷纹古朴精美

 

pic_53.jpg

 

干栏式木骨泥墙建筑样式假想图 杰清/制图

 

    开版的话    

    有人说“福建是文化沙漠”,但朱镕基到福建,盛赞“福建才是文化大省”。其实,福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是挖掘、发现不够。本报推出的文化版,就是要挖掘最新鲜的文化现象与人文话题,纵深展现福建文化。 

 

    尽管只有3平方米,尽管只剩围成一圈的柱洞与大量红烧土残块,但它们或许正告诉今人,这就是商周古人的“胶囊公寓”。今年3月以来,我省考古人员在龙岩新罗区龙顶山遗址有重要收获。据推测,他们发掘的这处房屋遗迹,修建于商周时期,为我省早期先民生产生活所留,实属罕见。

    商周的“钢筋水泥”    

    记者昨日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自3月以来,由福建博物院和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建的双永高速公路考古调查工作队,对龙顶山等6个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发掘面积400多平方米,尤其是新罗区龙顶山遗址,除了出土大量文物外,还发现了商周时期房屋、墓葬、灰坑、柱洞等遗迹。

    新罗区龙顶山,山丘已经被整齐地划成一个个相连的探方。好几个探方中的考古人员,都发现形状各异的灰坑十几个,“木骨泥墙”就是在这些古人生产生活时遗留下的坑中发现的。可我们在探方里只看到一些红烧土块与圆洞。考古人员羊泽林说,“别看是些土块,说不定都留着古人的珍贵信息。”这些土块里,有泥巴糊在木头骨架上的痕迹,所以大家推测,这正是“木骨泥墙”。它是当时一种“流行”的建筑做法,相当于钢筋混凝土,可增加建筑的牢固度兼防火。在“木骨泥墙”出现之前,古人的房屋都是用树木、茅草等材料,不仅不牢固,还很容易引发火灾。经过不断探索,先人们想出用木头扎成骨架,再用泥巴包起来。木头相当于现代的钢筋,泥巴则相当于混凝土,这种方法如今仍在西南地区一些民居中使用。    

    老祖先也搞架空层    

    羊泽林指着探方里一个个圆洞告诉记者,这些圆洞过去都有木头柱子插着,组成房屋的“骨架”,“木骨泥墙”当外墙。

    这一探方中的柱洞刚好围成一圈,面积在3平方米左右。据专家推测,虽然面积小,也是当时古人的房子。放到如今,比北京那位老人的“胶囊公寓”还大近一倍,配上基本设备,没准就有市场了。

    考古发掘还没有结束,至于这些古人的房屋是何用途,样式是干栏式还是平地式或者其他,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不过考古人员说,十多个柱洞组成一个圈,呈圆形,到目前为止没有在地面上发现明显的踩踏痕迹,可以清晰地推测出,这是一处完整的单体房屋建筑遗迹。

    “所有这些信息是非常珍贵的。”小羊分析说,这栋房子很可能是干栏式的圆形房子,通俗地说,就是为了防潮,用竖的木桩或竹桩先搭一个“架空层”。他说,在福建,很多商周遗址也有发现柱洞,但完整的单体建筑较为罕见。这让现代人了解到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房屋样式、建筑材料等详细的信息。    

    云雷纹古人超喜欢    

    除了完整的建筑遗迹,石锛、石刀、石镞、石锤等数百件石器,以及釜、盆、豆、尊、勺、纺轮等纹饰精美的生活器物,都在这座遗址陆续重现天日。

    羊泽林指着在一座墓葬中清理出的精美的灰色陶罐介绍说,这种陶罐上的花纹十分古朴,叫云雷纹,是商周时期古人很喜欢的一种。“其他遗址内发现的一般是石器成品,而这里成品、半成品、坯料都有。”他说,初步分析古人在这里曾大量加工石器,很有可能他们也用加工好的石器,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换。

    考古人员分析说,当时这里的经济生活应当以渔猎为主,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石器制作。不过,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骨质的遗留物,他们分析,可能是由于当地红色酸性的土壤,腐蚀性比较强,也可能这里是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生活区在另外的地方。那对现代人来说,又是另一个惊喜。

    (感谢福建博物院提供照片)    

    □相关链接    

    正在建设中的永春—永定高速公路,北起漳平与安溪交界的狮子炉隧道,终于永定下洋闽粤交界的外坑隧道,全长161.058公里,是海西高速公路网莆田至永定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高速公路网“三纵八横”中的第四横。

     2010年1月,由福建博物院和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建的考古调查工作队对双永高速公路途经的漳平市、新罗区与永定县等龙岩段全线进行了前期考古调查,确定了龙顶山遗址等6处比较重要的遗址拟作考古发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